35年前的今天,一个年仅47岁的女子,在台湾荣民总医院的病房里,用尼龙丝袜自缢而死。她就是三毛,一个用流浪和爱情留在我们记忆里的女作家。

这里咱们就聊聊三毛的一生吧。

先聊聊三毛的成长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毛原名陈平,1943 年出生在山城重庆,后来跟着父母搬到了台湾。这小姑娘打小就对书痴迷得不行,五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就开始啃《红楼梦》了,初中那会,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差不多都被她翻了个遍。

不过可能是在文学上面花了太多精力了,她在数学上那是真不开窍,成绩不堪入目,估计老师嘲讽了不止一次,然后就在一次被老师嘲讽时,三毛一赌气,就休学了。

从 13 岁到20 岁,这7 年时间,三毛就在家里自学。她爸妈可都是文化人,爸爸是律师,妈妈也有不错的文学素养,就耐心地教她。

在这期间,她是完全在自己的喜欢的道路上前行了,又是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又是学画画、弹钢琴,还学会了英、日、法、德文。

这些就为她后来的写作和旅行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放在今天,很少有人会有这样的机会,也不会有这样的勇气的。

接着说她的求学路。

1964 年,三毛得到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的特许,跑去哲学系当旁听生了(当然这不是一般家庭能办到的)。

到了1967 年,她又休学,一个人跑到西班牙的马德里大学读书去了,就在这里,她遇到了荷西,不过,她拒绝了他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还在德国哥德书院学习过,甚至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过一段时间。

这一路的求学经历,让她见识了不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也让她的思想变得更加开阔。

再讲讲她的感情生活,那就更加波澜起伏了。

19 岁的时候,三毛和文化学院的才子舒凡谈起了恋爱,那时候的他们,青春年少,爱得热烈,可最后还是没能走到一起。

后来,在西班牙,三毛和荷西重逢了。这两人的爱情故事,真的就像电影一样浪漫。荷西答应等三毛六年,六年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

在沙漠的日子里,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但命运就是这么残酷,荷西在一次意外中离世了,这对三毛的打击那是毁灭性的。

后来,三毛还经历了几段感情,但都没有和荷西在一起时那么刻骨铭心。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实际上这是三毛后来自缢离世的重要原因。

说完了三毛的人生经历,咱就得重点讲讲她的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因为三毛最重要的身份是作家。

这本书里写了好多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趣事和见闻。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三篇,这里分别介绍一下。

第一篇是《沙漠中的饭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三毛适应沙漠生活后写的第一篇文章。在沙漠里,物资匮乏得很,但三毛可有办法了。她和荷西开了个“中国饭店”,用有限的食材做出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美味。

她能把粉丝做成“雨”,把小黄瓜炒成“笋片”,把猪肉干当成“喉片”,把鱼干变成“鲜鱼”,把菠菜和粉丝做成“蚂蚁上树”,把黄豆和雪里蕻炒成“笋炒豆”,把粉丝和鸡蛋炒成“桂花蛋”,把罐头装的红烧牛肉当成“狮子头”,把冬菇和粉丝做成“香菇肉酱面”,把粉丝和菠菜做汤变成“翡翠白玉汤”。

每次有客人来,都被她的厨艺惊得不行,荷西更是对她的手艺赞不绝口。这篇文章用轻松幽默的笔触,把三毛对生活的热爱和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篇是《结婚记》。

这篇文章记录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的全过程。他们的婚礼没有那些豪华的排场和繁琐的程序,就是简简单单的。从准备结婚的各种小物件,到在沙漠法院公证结婚,再到亲朋好友的祝福,三毛都用细腻的文字描绘得特别生动。

读这篇文章,就能感受到她和荷西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他们对简单生活的那种向往。

第三篇是《娃娃新娘》。

这个故事是有点沉重的。三毛在沙漠里遇到了一个小女孩,才 13 岁,却被迫结婚了。

三毛和小女孩聊天,从小女孩的话语里能听出她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恐惧。这篇文章充满了三毛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地社会的风俗对女性命运的影响。

世上有些东西,是看着明明有问题,却因为它是风俗,是习惯,而没那么容易改变。它也让我们感到,生活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撒哈拉的故事》里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精彩的内容,比如她也曾写到在沙漠里遇到的来自陌生人的恶意和险情,都值得一读。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三毛的勇敢、善良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有太多人,因为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而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还没有读过《撒哈拉的故事》的朋友,真的强烈推荐你们去读一读,怀念三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