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初唐那段璀璨的历史,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感慨,一个文学与艺术觉醒的时代,一个英雄与才子辈出的岁月。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我们熟知的“四杰”为初唐的文学撑起一片天空。

王勃卢照邻因何都溺水而亡?天才少年为何会成为杀人犯?神童又真的成为叛贼了吗?

初唐四杰的传奇故事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深刻的启示,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吸星辰奇伟之精的“一哥”

自幼聪慧过人,六岁便能提笔作文,王勃在同龄人中总是俯视别人的那个人,甚至连大人都不放在眼里。

唐朝那时考科举,明经科30岁考中已算老成,而进士科尤为艰难,50岁考中亦堪称新晋,但王勃却在20岁就一举考中进士,创造了世人眼中的奇迹,名噪一时。

他智力超群,十分擅长学习,想学的东西都能够迅速掌握。别人用十多年才能学会的中医,他却两年就无师自通。

可优秀的人往往心高气傲,不通晓人情世故,吃了很多亏。岁月流转,他由一个心浮气躁的少年成长为青年,却未能改变这一性格缺陷,也因此失去了更多的机会。

他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活力四射,喜欢各种新鲜有趣的事物。那时的年轻人热衷于斗鸡,而皇家的斗鸡需要文人赋诗助兴。

在一次沛王府的斗鸡活动中,王勃热血沸腾,现场撰写了一篇《斗鸡檄文》,为沛王呐喊助威,言辞间对燕王府多有挑衅。此文一出,众人皆赞其才华横溢,然而高宗皇帝得知后却大为震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认为儿子们玩物丧志,同时也对身为沛王伴读的王勃助长不良风气感到不满,于是将他罢免公职,逐出长安。高宗的顾虑不难理解,毕竟玄武门之变的历史阴影始终笼罩在皇室心头,兄弟相残的惨剧是他们最为惧怕的。

王勃的人生中还曾遭遇过另一场重大打击。

他曾因一时心软,私藏了一名犯下死罪的官奴。冷静之后,他深感后怕,想要杀人灭口以掩盖罪行,却因心思不够缜密而未能成功。事情败露后,虽因朝廷大赦而逃过一死,但他的父亲却因他而被贬官至交趾,即今日之越南。

在那段最为沮丧的日子里,他随父亲一路南下,途经南昌时,恰逢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竣工,大宴宾客。阎伯屿本想让女婿作序以彰显其才,但王勃却抓住了这个机会,挥毫泼墨,一气呵成。

《滕王阁序》火了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王勃站在阁楼上,望着眼前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他以冯唐、李广、贾谊和梁鸿等历史上怀才不遇的杰出人物自比,感叹自己虽才华横溢,无人赏识,但仍要等待时机、奋斗不止的坚定信念。

阎伯屿初时不悦,连连瞪视,在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佳句时,不禁对王勃的才华赞不绝口,称赞他为“真天才”,必将名垂青史。

可是,这位天才的命运却往往不济。在探望完父亲的归途中,遇意外溺水身亡,年仅二十七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磊落压乾坤之气的“万年老二”

在“王杨卢骆”的排序中,杨炯位居第二,但他才是怀揣着官方认证的“神童”。在那个时代,专为神童设立的“神童科”,10岁以下的孩子都可以去参加考试。10岁的小杨炯一举夺魁,顺利踏入了弘文馆的大门,开始了他的公务员生涯,成为了邻里间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在弘文馆的十六年里,每日抄书写文章,多年未有传世之作。

突厥和吐蕃等外族侵扰大唐边境,边境的烽火照亮了长安城,杨炯的心情异常激动。他想象着自己跨上战马,手持牙璋,辞别繁华的皇宫,率领精锐铁骑环绕敌方的龙城。然而,现实却将他牢牢束缚在书案前。他只能将这份豪情壮志化作笔墨,写下了著名的: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让杨炯扬眉吐气,通过描写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抒发了诗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但他依然为自己无法像骆宾王那样弃笔从戎、热血迎战而感到内疚,因此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呐喊!

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三十七岁的他因受牵连被贬四川。多年的官场沉浮让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学会了阿谀奉承。他专门为武则天写下一首赞歌:

《盂兰盆赋》

粤大周如意元年秋七月,圣神皇帝御洛城南门,会十方贤众,盖天子之孝也……

他赞女皇为“圣神皇帝”,这个谄媚的举动让他重新获得了官场的青睐,四十三岁时担任了浙江盈川县令。

在盈川县任职期间,他爱护百姓、惩治苛捐杂税、抑制土地兼并,致力于改善民生。但对官吏与豪强的严苛态度却得罪了不少人。盈川遭遇饥荒时,他虽满腹才能却无力救助百姓,内心的愧疚与无助再次将他击垮。

在绝望中,他来到了盈川潭边。回想起与王勃的深厚情谊,他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他深知自己那句“耻居王后,愧于卢前”被世人误解为嫉妒王勃,但实际上他对王勃的敬仰之情如同神明一般。他苦心多年整理王勃的作品,希望能让这些国宝得以传承。

最终,在盈川潭边,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纵身一跃跳入了深不见底的潭水之中。那一刻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的景象,干旱得到了缓解,百姓得到了救赎。

后来,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为民请命的县令,为他建起了杨公祠。对联上写着:“当年遗德泽,盈川城外五树青;世代感贤令,泼水江旁千秋颂。”这位未曾征战沙场的少年郎,他的事迹被盈川后人传颂不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笔则烟飞云动的“重症患者”

我们常说的“只羡鸳鸯不羡仙”源于卢照邻的诗。自幼酷爱阅读的他,年仅10岁就打包行囊,踏上了游学的旅程,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世界的好奇。他博览群书,更渴望行走万里,以亲身经历丰富自己的学识与情感。

少年的卢照邻便已才名远播,他对繁华的长安城心生向往,渴望在那里一展抱负。幸运的是,他得到了贵人的引荐,成为了邓王府中的典签,虽然官职不高,却足以让他在长安城安顿下来。邓王对他的才华极为赏识,赞誉他为当代的司马相如,这使得卢照邻在长安城内迅速走红,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当时火爆全城: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长安城的繁华画卷,让他在文坛上声名鹊起。

就在他风光无限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因诗中的某些词句被误解为讽刺武家专权,卢照邻遭到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的打压,被无辜入狱。虽然最终得以脱险,但这场风波对他的打击却是巨大的。

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在准备再次在事业上放手一搏时,卢照邻的父亲去世,加上长期的仕途不顺,他患上了严重的风疾,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尽管在药王孙思邈的精心治疗下,卢照邻的病情曾一度好转,但好景不长,孙思邈被召入宫中为皇上治病,他的病情再次恶化。双腿无法动弹,一只胳膊也无法动弹。

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生命的阴霾笼罩着他,他再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卢照邻经历了孤寂、病痛、愁苦与悲凉。他深知自己已无力回天,只能用死亡来反抗这无尽的折磨。于是,在四十岁那年,他选择了长眠于颖水河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华游侠做和尚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骆宾王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他七岁那年的《咏鹅》而鲜活起来,尽管在“初唐四杰”中,他常被视作末位,但这份标签并未能定义他全然的风采。

骆宾王这个名字很特别,带有皇家风范,源自《易经》观卦中的深意——“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寄托了父母对他追随君王、光耀门楣的殷切期望。

出身县令之家的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七岁能诗,被誉为神童。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玩笑,十八岁那年,父亲的离世不仅带走了他生命中的依靠,也让他开始直面生活的艰辛。

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科举之路,自信满满地以为能够一举夺魁,却不料遭遇了时代的暗流——科举不公,人脉与背景成了决定命运的砝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败下阵来,名落孙山。

失落与颓废曾一度笼罩着他,甚至让他流落街头,被人讥讽为“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但在这段暗淡的时光里,他内心的苦闷与挣扎却鲜为人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他得到了河南豫州道王李元庆的赏识,成为了一名幕僚。然而,当道王提出让他自荐以求升职加薪时,他却以一首诗婉拒了这份“好意”,坚守着内心的原则与公正,不愿助长不正之风。

这份傲骨让他在官场上屡遭挫折,最终失去了工作,只能回乡务农。但生活的重压并未让他屈服,年近五十的他依然四处奔波,寻求重返官场的机会。终于,他成功加入了边防队伍,边塞的风土人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

从军行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再次回到长安后,骆宾王担任侍御史一职,他终于迎来了自己官场生涯的巅峰。可好景不长,他因直言进谏而得罪了武则天,被陷害入狱。一年后虽得大赦出狱,但内心的悲凉与迷茫却难以消散。

光宅元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决定加入徐敬业的部队,在军中他起草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全篇骆宾王对武则天的罪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控诉,同时表达了徐敬业等起兵讨伐的决心和正义性。“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等句子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这场起义最终未能成功,被朝廷军所败。关于他的结局,世人众说纷纭,有人说他被杀,有人说他投江,还有人说他逃亡。

在那之后,有一个故事悄然流传——著名诗人宋之问在灵隐寺偶遇一位老僧,老僧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句助他完成了《灵隐寺》一诗。而这位老僧,正是骆宾王。

兵败之后,他选择了隐姓埋名,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自己的人生旅程。

骆宾王的一生,是坚守原则与追求真理的一生,虽然道路坎坷,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