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秀,1975年出生在一座小山村,堂姐张秀比我大三个月。
小时候,我总跟在她身后,喊她“秀姐”,她总是一边笑着回头,一边摆出一副骄傲的样子说:“别叫那么亲,我可不是你亲姐!”
那时候,她是村里公认的“别人家孩子”,聪明伶俐,模样又好,长辈们总是拿她来“教育”我。母亲常唠叨kmy.bioekon.com,“你要是有你秀姐一半的聪明,咱家就不用操心了。”
小时候,我对张秀既嫉妒又羡慕。她的身上仿佛总带着光,成为村里所有人口中的骄傲。可是,谁能想到,几十年后,我们的人生会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而这一切,都从那个夏天开始了。
1989年的夏天,整个村子都笼罩在闷热的空气中,蝉鸣声一刻不停。那一天,村里的广播突然响了起来,传来了张秀考上中专的消息。
村里人一下子沸腾了,张家的大门几乎没关过,前来看热闹、道贺的人络绎不绝。人们都在感慨:“张秀真能干,考上了中专,以后可是吃公家饭的人了。”
母亲也跑去帮着张家忙前忙后,回来时一边擦着满头汗,一边忍不住感叹:“你秀姐争气啊!中专生,以后工作包分配,咱家要是也能出个中专生就好了。”
她的话让我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中专的分量我再清楚不过了,那是我们乡下孩子最现实的出路。考上中专,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不用种地、不用嫁到外村,一辈子都能在城里过上安稳的日子。
然而,我离录取线差了三分。这三分,就像一道天堑,把我的梦想生生拦了下来。
母亲知道我心里憋屈,轻声安慰我:“咱们再试一次,考不上中专,就复读考高中,争口气。”
可父亲却有些不耐烦:“再复读,能行吗?光花钱还不一定有结果!”
父亲是个典型的农民,生性务实,在他眼里,复读就是一场冒险的赌博,赢了是命,输了就是浪费时间和钱。
听着他们的争吵,我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心里默默发誓:这一年,我一定要拼尽全力,考出个未来来。
复读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每天清晨,我天不亮就背着书包往学校赶。
冬天的时候,天还没亮,寒风刺骨,我的手常常冻得通红,脚上穿着母亲帮我补过好几次的棉鞋,踩在结冰的小路上咯吱作响。
晚上回家,天早已黑透,村里没有路灯,我只能摸着黑走,心里一边害怕,一边催促自己快点回去。
家里为了省钱,只给我买了最便宜的油灯。昏黄的灯光下,我趴在桌子上做题,双眼常常被灯油呛得发红。
困了,我就掐自己的大腿,或者站起来背书。每次抬头看窗外,别人家的灯早已熄灭,只有我的小油灯还在孤独地亮着。
村里的同龄人,有些已经嫁人,有些在镇上的小厂打工,只有我一个人还在教室里埋头苦读。有人背后嘲笑我:“慧子都多大了,还不嫁人,还在读书,读书能有什么用?”
我听了不敢吭声,只能低头继续做题。可每当我想到张秀那身蓝白相间的校服,想到她脸上那掩不住的得意,我就咬牙坚持了下来。
母亲为了支持我,省吃俭用,总是变着法子给我补充营养。有时候,她会炖上一只鸡,把鸡腿夹到我的碗里,自己却只喝几口汤。
父亲虽然嘴上不说,但每次看到别人提起张秀,总是低头闷闷地抽烟,仿佛是在思考什么,又或许是在自责什么。
而张秀的生活,似乎比我轻松得多。她穿着学校发的蓝白相间校服,偶尔回村,脸上总是带着掩不住的骄傲。
她每次见到我,总会拍拍我的肩膀,说:“小慧,好好学啊,考上中专就轻松了。你再努努力,明年肯定能行!”
那些话在我听来,像是鼓励,又像是一种无形的炫耀。
有一次,她带回来一本厚厚的《会计基础》,我好奇地翻了几页,她却笑着夺了过去:“你不懂,这些都是专业课。”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里反复想着她的那句话:“考上中专就轻松了。”可我知道,自己只能靠努力,才能迈过这道坎。
1990年的夏天,我终于拿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激动得掉了眼泪,父亲则破天荒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慧子,干得好!咱们家也算有出息了!”
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高中和中专不一样,高中要读三年,还得考大学,路远得很;而张秀已经快毕业了,听说她分配到县城的一个国营单位,月薪有三百块。
张秀毕业那天,我特意去看她。她穿着一身白衬衫,脸上洋溢着说不出的自信。
她拉着我的手:“慧子,你读高中是对的,不过大学可不好考啊,要加油!”
我点点头,心里却五味杂陈。她已经开始工作,而我还在为未来奔波,两个人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远了。
高中三年,我过得很苦,但也很充实。1993年,我如愿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消息传开后,母亲乐得合不拢嘴,父亲逢人就说:“咱家慧子争气,大学生啊!”
那天晚上,母亲端着一碗鸡汤进来,语气里透着几分心疼:“慧子啊,大学可不比高中,你要学会照顾自己,别让家里操心了。”
大学四年,我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日子虽然清苦,但心里充满希望。毕业后,我留在了省城,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后来还遇到了一个踏实可靠的男人,我们一起买房安家,日子忙碌但充实。
而张秀的生活,却没有继续顺风顺水。1990年代末,她所在的国营单位倒闭了,丈夫做生意失败,欠了不少债。
她不得不回到村里,靠在镇上的一家小超市打工维持生活。母亲偶尔提起她,总是摇头叹气:“唉,当初多风光啊,现在过得这么难,真是可惜了。”
再见到张秀,是在2005年。那年春节,我带着丈夫和孩子回了老家,她也回来了。她瘦了很多,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棉袄,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疲惫。
我们坐在院子里聊了很久,她忽然低声问我:“慧子,你现在过得好吧?”
我点点头:“还不错,在省城,工作挺稳定的。”
她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你知道吗?当年我考上中专,以为这辈子都不用愁了,谁知道单位说没就没了。你当初复读考高中是对的,读书才是正经出路。”说到这里,她的眼眶有些红了。
看着她的样子,我心里五味杂陈。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秀姐”,如今却成了这副模样,而我这个当年差点放弃的人,却走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如今,我在省城的生活渐渐稳定,孩子上了小学,丈夫的事业也有起色。每次回村,我都会去看张秀,但我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已经不再是三个月的年龄差,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年我考上了中专,是不是会过上和她一样的生活?还是说,她如果复读考了高中,又会不会走上另一条路?可惜,生活没有如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结果如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