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强调效率的时代,紧绷成为大多数人最日常的状态。
我们想要松弛下来,却像是卡在系统里的齿轮,为了谋生,只能被链条带着飞速旋转。早出晚归的作息,两点一线的奔忙,生活仿佛永远在别处,永远不在属于自己的地方。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在轨道向旷野遥望。
然而,彼岸的生活就是令人艳羡的乌托邦吗?
在此岸有限的日常中,我们能否开辟一片自留地,为自己创造一些松弛、快乐,和自然相处的时光?
朱赢椿的新书《虫子间》及其背后的创作故事,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答案。
111
在附近发现旷野
你与“自然”只差蹲下来的距离
没想到吧,虫子们也会写美妙的诗!
虫子是天生的诗人,但是它们的诗需要特殊的办法才能看懂。
作为自然观察家朱赢椿老师,特别善于发现草木中的虫子演奏的“昆虫剧”。
朱老师从小在农村长大,风吹稻田的气息,绿荫下的虫鸣,河岸边的花香……都是他最熟悉的陪伴。
感受自然,观察小虫,这些在别人看来的无用之事,却能给他带去巨大的快乐和治愈的能量。
但南京,没有广袤的农田。
朱老师就尝试在工作室附近50米的地上、树上、墙上,重新创造与自然接触的方式。
▲朱赢椿工作室随园书坊方圆50米范围内的一角,出自《虫子间》
他蹲在门口马路的水洼边、书坊走廊的矮墙旁……把目光投向一片绿叶、一朵花蕾、一只小虫。在他眼中,西瓜虫撞了尺蠖会沿墙角逃逸,善于伪装的竹节虫趴在草上以静制动……
从2015年到2023年,整整9年时间,朱老师一边观察,一边记录,积攒下98篇观虫日志、50多幅手绘和300余幅摄影。
此前,他出了一本是书,叫《虫子旁》,这是2010年至2014年的观虫日志,为我们展现了自然观察的另一种可能。
令人惊喜的是,八年之后,朱老师的第二本观虫日志《虫子间》终于出版了,再续前缘,这本书将继续以散文和摄影的形式展现微观世界里的传奇故事。
▲2015年—2023年朱赢椿观虫所用的部分笔记,出自《虫子间》
书中,朱老师不仅记录了对小虫的观察,也写下他对生活的反思。
他曾分享过一件与竹节虫有关的趣事:
“出差回来,我想看看上个月在前院种下的花生是否发芽……突然,一根“杂草”移动起来,原来是一只竹节虫。这真让我感到意外,在书坊生活了13年,我从未看到过竹节虫。”
欣喜之际,朱老师打算邀竹节虫玩一次捉迷藏。他将竹节虫放进草丛,闭上眼睛,等待5分钟,再蹲下身来仔细寻找。
这一次,他发现了3只竹节虫。
原来并不是没有竹节虫,而是“我常常心浮气躁,才会和竹节虫擦肩而过”,朱老师恍然大悟。
▲3只竹节虫分别在哪里?一起找找看!出自《虫子间》
在争分夺秒的世界,我们是被潮流推动向前跑?还是适当慢下来认真感受当下,和自己、和附近重新建联?
在这篇小小的日志中,朱赢椿老师已经给出了答案。
111
特别惊喜的是,这本《虫子间》是全国独家的蓝色刷边版本签名版。全国独一无二的,就在慢书房!
2025年1月5日(周日)14:00,设计师朱赢椿携新书《虫子间》将做客慢书房,带着大家以轻盈的视角走进昆虫世界,发现那些闪闪发光的蛛网和水滴,回归一个亲近且疗愈的自然。与虫为友,让世界“好玩一点”“放松一些”。
那么明天下午在朱老师活动前赶紧收一本吧,届时还可请老师签名!
点击图片可直接入手
活动嘉宾
朱赢椿
设计师、作家、艺术家。身处随园,心系自然。十余年间以工作室随园书坊及其周边动植物为观察对象,于细微处探索生命哲理,在点滴处发掘生活意趣,从身边随处可见的野草杂树与虫鱼鸟兽汲取养分。他在繁华喧闹的都市开办虫文馆,在校园里建泥蜂舍,致力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经过数年酝酿而出版的《虫子书》获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并被大英图书馆永久收藏,虫子系列艺术作品在德国、英国、美国、捷克等国家巡回展出。2010 年始,携手随园书坊内外的虫子们出版了《蚁呓》《蜗牛慢吞吞》《蛛嘱》《虫子书》《虫子诗》《虫子旁》《虫子本》等,旨在唤醒读者们的好奇心,用五感去感知自然的美与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