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上海报道

1月4日—5日,2025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在上海举办,主题为“千帆过尽·万木春发——中国经济的涅槃重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表示,消费在今年经济增长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024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而且把消费放在投资前面,在盛松成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提法。同时,投资也很重要,而且要提高投资效益。所谓“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实际上,消费和投资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盛松成表示,消费拉动生产,生产带动投资,经济就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人们往往能看到无效的投资,但没有无效的消费。消费需求对供给的促进更有效、更直接、更能反映社会生活和科技的进步,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所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增加收入是促消费的关键

消费的提升需要有收入、有对未来稳定的预期,盛松成认为,增加收入是促进消费的关键。

近年来居民部门收入增速趋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涨幅从2021年的9458元下降至2023年的6669元,2023年的涨幅已经回落至2017年水平,但仍在上涨。

盛松成表示,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部门债务与GDP之比)持续提升,2020年达到62.3%,超过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中的占比(62.2%)。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居民部门杠杆率达63.2%,居民部门的债务主要是房贷。居民部门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但杠杆率上升,这影响了居民部门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在盛松成看来,未来需要提高再分配中住户部门份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住户部门收入份额总体呈现回升态势,但再分配中住户部门份额持续低于初次分配。再分配时对住户部门的转移调节力度不足,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也会受到影响。

目前中国的消费率偏低,未来仍有大幅提升的空间。盛松成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做了计算,从全球10个代表性国家(GDP总和大约占全球的63%)的平均水平看,当人均GDP处于10000—15000美元区间的时候,消费率达到了73.22%。目前中国人均GDP正好处于这个区间(2023年人均GDP为1.3万美元),但消费率只有55.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盛松成看来,财政、货币政策应该向消费倾斜,他提出了三大建议。首先,应更多关注服务消费。目前中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的52%,而美国为65%。服务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就业和收入,如家政、老年人照护、托育等。应进一步发挥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其次,提高住户部门收入份额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如提高特定群体收入、补贴人群延伸至婴幼儿、增加社保补贴等。

最后,充分发挥金融对消费的支持作用。中国居民非房消费贷款仍有提升空间。2023年中国家庭部门的非房消费贷款余额占家庭债务的比例为24.7%,美国长期维持在30%左右。中国金融机构可发挥自身大数据优势,创新消费金融产品,挖掘重点场景和客群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