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奶茶 20 块,或许你觉得不贵,可 20 块能买 8 吨自来水,够你天天洗澡一个月。一杯星巴克 40 块,似乎也能接受,然而 40 块能买一个月的牛奶或者鸡蛋。一顿火锅 200 块,想吃就吃。可到了菜市场,200 块能买到 5 斤猪肉、1 斤鸡翅、30 个鸡蛋、10 斤大米和一桶油。一部苹果手机 1 万多,说换就换。但 1 万多其实足以把您家的冰箱、电视、洗衣机、烤箱、微波炉、电饭锅全部置办齐全。
许多你认为的便宜实惠、薅羊毛,也许并非真的便宜,而是资本精心营造的假象。资本到底是怎样悄悄改变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呢?这得从 1924 年的灯泡阴谋说起。
那一年,欧司朗、通用电气等全球七大灯泡巨头在日内瓦秘密集会,签署了一个卡特尔协议,强行把灯泡寿命从 2500 小时降到 1000 小时。谁要是生产的灯泡寿命更长,就得遭受重罚。为啥?因为灯泡太耐用,用户就不会频繁购买新的,利润就会受损。
别以为这只是百年前的故事,不,这种手段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越更新越容易卡顿,衣服越做越薄、越容易变形,家电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这并非技术退步,而是商家精心设计的陷阱。
但光让人多买还不够,关键是要让人甘愿买贵的。比如 20 世纪最大的智商税——钻石。原本并不值钱的碳元素结晶,在戴比尔斯的精心运作下,卖出了天价。他们把钻石和永恒的爱情绑定,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就把一颗普通石头变成了婚姻的必需品,把奢侈品硬生生变成了刚需。多少人为了这份仪式感,砸锅卖铁也要买颗钻石。
这还不算最狠的。上世纪 50 年代,广告界大师欧内斯特·迪克特发现,倘若把商品和身份地位挂钩,人们就会心甘情愿多花钱。于是,一场改变全球消费观的营销革命拉开帷幕。奢侈品包包不再只是包,而是品位的象征;豪华车不再只是车,而是身份的证明;名表不再只是表,而是阶层的标签。
日本比我们更早一步被洗脑。1980 年代,日本掀起空前的消费狂潮,一个 LV 包的价格能达到工薪族 3 个月的工资,但年轻人仍前赴后继去购买。1996 年,日本奢侈品市场占全球份额的 68%,堪称奢侈品消费帝国。这种身份消费的陷阱在年轻人当中尤为普遍,限量款球鞋动辄 3000 多,新 iPhone 换代必须买,轻奢式包包砸锅卖铁也要入手。
当你的钱包被掏空时,资本还准备了最后一招。没钱没关系,可以分期,每月只要几百,轻松带回家,12 期免息,手续费全免。这些诱人的甜言蜜语背后,是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日本居民家庭债务占 GDP 比重已超 65.4%,其中年轻一代的负债率显著偏高。哪是什么月光文化,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完美收割。追求生活品质没问题,但一定要警惕,别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让你的钱花得不明不白,尤其是如今赚钱和存钱越来越难。
5 块钱就能让人给你送一桶水到家,50 块能让一位 60 多岁的叔叔阿姨打扫一天垃圾,3000 块能让一个怀揣梦想的大学生忙碌一个月。所以下次想要剁手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到底是刚需,还是资本塑造出来的需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