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际旅行的宇宙舞台上,我们的家园太阳虽然在地球人眼中堪称庞然大物,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沙场中,却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想,我们的太阳拥有高达1500万度的核心温度与5000度的表面热度,已然令人惊叹。然而,浩瀚星河之中,更令人胆寒的天体俯拾皆是,诸如中子星、黑洞等,其恐怖程度远超太阳。

提及黑洞,我们几乎难以用已知的自然法则去诠释其存在,因此,今天我们将聚焦于另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天体——中子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质在我们周遭,存在四种众所周知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以及等离子态。太阳的核心便是一个等离子体的大熔炉,一个巨型“等离子汤”,自由自在。

那么,中子星呢?中子星可被简化为一个由中子紧密堆积而成的星体,其密度之高令人咋舌——每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质,质量堪比10亿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象一下,若将一勺中子星物质置于地球之上,会发生什么?地球是否会因此走向灭亡?

为解答此疑问,我们必须探究中子星的诞生之谜。

以太阳系为例,太阳之名赋予此星系,实至名归。太阳的质量独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如一位霸道的君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阳的巨大质量为其带来了强大的引力,在引力的牵引下,恒星物质相互挤压,核心的温度与压力急剧攀升。

然而,在宇宙中,这样的挤压并不会无休无止。当太阳核心的温度与压力攀升至某一临界点,便会触发宇宙间最关键的一幕——核聚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核聚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与外推力,足以与向内的引力抗衡。当两者平衡时,太阳便能保持长久的安稳。

起初,太阳的核聚变以氢聚变为氦,氢燃尽后,氦又会聚变为更重的元素。直至铁元素出现,核聚变便戛然而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铁元素会成为核聚变的终点?因为铁拥有最大的比结合能,最为稳定。在此之前的元素,聚变时会放出能量;而铁之后的元素若要聚变,则需吸收能量。因此,恒星一旦聚变为铁,便宣告了其生命的终结。

然而,若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铁元素便可能继续聚变为更重的元素,尽管此时的聚变已与恒星的核聚变大相径庭。

何种情况下,铁元素能持续聚变?答案是:恒星的质量足够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质量巨大的恒星意味着强大的引力。当核聚变终止于铁元素后,原本抗衡引力的外推力消失,引力占据了主导,失去了控制,开始疯狂地将恒星物质拉向核心。在引力的撞击下,外层物质与内核猛烈相撞,产生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使得铁元素继续聚变为更重的元素,引发了超新星爆发——一场仅次于宇宙大爆炸的剧烈爆炸。

然而,恒星向内的坍缩并非无止无休,电子简并压和中子简并压会抵挡这一过程。这两个“压”是泡利不相容原理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此原理,两个费米子无法占据同一个量子态,就如同你不愿与其他人共享同一房间,若有人试图进入,你会将他推出。这种力量,即“电子简并压”或“中子简并压”。

电子简并压十分强大,但大质量恒星产生的引力足以克服它,把电子挤压至原子核,形成中子,从而诞生中子星。

而中子简并压比电子简并压更为强大。只有巨大质量的恒星才能产生足够的引力,以抗衡中子简并压。若恒星质量继续增大,理论上便有足够的引力将所有中子挤压为一点,形成黑洞。

科学家计算得出,恒星死亡后遗留的内核质量若超过1.44倍太阳质量,便会形成中子星;若超过3倍太阳质量,则会坍缩为黑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子星还是黑洞,它们的存在都依赖于那强大的引力。

一勺中子星物质,虽重达10亿吨,与珠穆朗玛峰不相上下,但其所产生的引力却微不足道,无法与强大的电子简并压抗衡。

换言之,一旦脱离中子星,这勺物质将不复中子星之态,顷刻间分崩离析,归于普通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而,那勺中子星物质一旦离开其“母体”,便与中子星无异,实为普通物质,置于地球之上,自然不会带来任何影响,更不可能吞噬或毁灭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