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修理工给用户维修新能源车电池,结果被厂家送进了局子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了解,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刚刚宣判了一起案件。涉事的两名修理工从事汽车电路维修工作,有人找到他们,希望能给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解锁”。于是,他们利用芯片读写器、电脑等工具,研究出修改电池管理系统数据的方法,以此规避车企的数据监控。然而,这种受损的电池状态极不稳定,就像一颗随时可能自燃的炸弹,危险系数极高。
可这两名修理工不仅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在网络平台公开揽客。他们的行为导致车企采集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运行数据严重失真,影响了车企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的监管。最终,车企向公安机关报案,二人迅速落网。经查实,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修改了两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数据,总共获利5000元。
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分别判处二人有期徒刑6个月和拘役6个月,缓期执行,同时没收违法所得及犯罪工具。要知道,动力电池的序列号如同公民身份证号码一样重要,篡改它就相当于改变了电池的身份信息,这是典型的修改数据行为。
此事一经传出,网友们议论纷纷。有的网友认为车企把电池上锁虽为安全考虑,但解锁收费高昂属于非法获利;有的网友则觉得车是车主的,数据应由车主决定处置,法院按计算机信息安全罪判决不合理,应明确物权,此案存在争议,需要重审;还有网友质疑厂家三电系统关键程序缺乏监督,存在锁容情况,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利益和生命安全难以保障,认为三电各子系统应细分独立,关键程序应开源或统一。
不过,不可忽视的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不同,其车辆联网的特殊性使得修改电池等核心部件数据涉嫌违法。虽然广大网友对判决不太理解,但这种篡改电池数据“解锁”电池的行为,确实极大增加了车辆行驶安全隐患,危及自身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这一案例对新能源车主和汽车修理行业人员都敲响了警钟。车主们遇到电池问题应走正规途径维修,切勿因小失大;修理人员更要与时俱进,学法守法,避免违法而不自知。这起案件或成为行业标本,对司法实践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那么,对于此事,你又有何看法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