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换将,本是兵家大忌。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前,执掌军权的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却执意换将,让杨得志上将取代王必成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邓公此举,究竟暗藏着何种玄机呢?
一、龙台点将
1978年8月,越南出兵占领了两国边境友谊关右前方的中国领土浦念岭。在山岭上,嚣张的越军喊道:
“不光这里是我们的,连广东、广西也是我们的,凡是有木棉树的地方都是我们的。”
越军的狂妄态度彻底斩断了中、越两国间的友谊。曾几何时,两国也是一同抗击美、法侵略者的袍泽,可转瞬间,统一后的越南就斩断了袍泽情谊,与我国反目成仇。
杨得志上将在武汉收到边境传来消息时,也感到万分惊讶。对于越南,杨得志并不陌生。早在1967年,还处在抗美援越之时,杨得志就曾以中方友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访问过越南北方,在越南详细地考察了军事形势,还为越共统一南北提供了不少参谋建议。
此时,杨得志只慨叹后悔。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遵照党中央指示呕心沥血地帮助过的这个邻邦,十二年后竟会把“同志加兄弟”式的两国友谊推到战争的边缘。
杨得志尚不清楚的是,正当他在武汉懊悔之时,北京中南海内,已然掀起了一场风暴。他本人,即将担负起一个重大使命,与上一个羊年(1967年)截然相反的使命。
1978年12月7日,北京中南海内召开了一场中央军委会议。这次会议非同小可,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央确立了对越南实施武力惩戒的战略大方针。而且此战还是大动作,将从广西、云南两省夹击进攻,誓要一举杀灭越南人的威风!可既然决意要开战,主将又该定谁呢?
古人云:“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共和国自朝鲜战争后,已经二十余载没有大动干戈,部队虽有五百万之众,可有过战争经验的不过寥寥。1962年虽打了场中印之战,可不过是小试牛刀,参与部队太少,规模也不大,此番直面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中央军委不敢贸然放松警惕。因而在将领选用问题上,可谓慎之又慎。
中央军委首先确定了由虎将许世友出任东线指挥官,从广西领7个军约18个师的兵力进攻越南。至于西线云南方向的主将,中央军委初步确定为中将王必成。
王必成是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由他统率云南方向的作战,倒也合情合理。再者,王必成此人,在军中号称“王老虎”,可谓悍将一员。他的履历同样可圈可点。1926年,王必成参加革命,1939年,他以夜战、巷战、围点打援等奇策打出延陵大捷,以少胜多,引得国内媒体争相报道。
解放战争时,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中,王必成麾下的六纵参与五战,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王牌部队李默庵部。1947年5月,孟良固一战,王必成率六纵疾行二百余里,强取垛庄,断张灵甫退路,完成了对号称“御林军”、名列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最后合围,可谓是勇冠三军,一战封神!
二、临阵换将
王必成在接到率兵出征的命令之后,高兴得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随即紧锣密鼓地为战事做着准备。可正当王必成命令麾下第11、13和14军磨刀霍霍时,他得到了一则未曾想到的消息——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扬得志调任昆明军区司令员。
为何邓公忽然将王必成调离前线,由杨得志接替他西线总指挥的位置?这个问题,不光王必成在想,远在武汉的杨得志也在思忖。其实,邓公临阵换将,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起初,邓公本意是让指挥过上甘岭战役的秦基伟上将出任西线部队总指挥。秦基伟是前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对云南一带的边防部队很是熟悉。为此,邓公专门找来了秦基伟谈话。谁料,秦基伟一听,竟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这个任务。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秦基伟上将也并非是贪生怕死之徒,这一点邓公了然于心。
秦基伟拒绝去昆明军区任职,真实原因在于昆明军区由于一些历史事件,内部矛盾有些复杂,单纯带兵打仗他自然不惧,可协调军区内的种种矛盾,他并不擅长。
秦基伟上将推辞后,邓公又想到了杨得志上将。杨得志资历深厚、久经沙场,战功赫赫。更重要的是,在1967年抗美援越时杨得志曾在越南北考察过很长一段时间,对越南的地形条件和军事形势更为熟悉和了解,所以比起秦基伟和王必成都更适合担此重任。
由当初越美战争时作为赴越军事顾问的杨得志来教训越南这个不听话的“学生”,再合适不过了。何况,邓公心中一直有个隐忧,那就是许世友和王必成的矛盾。
1966年后的几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不满社会风气,决意去退居后方,暂时去疗养院回避风头。南京军区就由副司令员王必成和鲍先志、林维负责管理。
许世友临走前交代,只要有人敢冲击军区,不论是谁,直接射击!后来,果真有不怕死的激进分子冲击军区。
王必成担心酿成更大的事故,就没有执行许世友的命令。他选择了出面接见这些激进分子,给他们做些安抚的思想工作。未曾想到,王必成此举招惹来了他与激进分子联手“打倒”许世友的传言。
恰好许世友当时不在南京,不知事情全貌,只听到了军区内的诸多谣传,便和王必成等三个人发生了误会。后来,毛主席亲自批评劝慰过许世友,他对许世友说:“王、林、鲍三个同志是好人,你要高抬贵手啊。”
尽管主席的话语重心长,可许世友心里的结一直没有解开。这件事情,邓公也是知道的,为了照顾许世友的情绪,邓公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替换王必成,另择良将出征越南。毕竟,前线两员大将若是不和,没有战略沟通,情报共享,不知会让多少解放军战士枉死。
再者,许世友的军衔是上将,而王必成则是中将军衔,二者军衔不对等,却分别指挥东、西两路大军,恐怕会引发指挥问题。
最重要的是,对越反击战是一场惩戒性质的正义战争,关键在于“点到为止”。而许世友与王必成都是属于“悍将”“猛将”一列,双猛组合一旦打起来就容易收不住手,打过头。一旦打过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性质就会变味。所以,东西线需要“刚柔并济”地进行,才能完美平衡对越反击作战的政治目的。
三、替父报国
杨得志上将并不清楚中央军委缘何在临战之前改弦易辙,点他去前线指挥战斗,可军人的天职正是服从命令,他没有多想,1月1日匆匆去了北京领命后,1月7日就飞赴前线赶到了昆明军区。
杨得志继30多年前从彭德怀手中接任志愿军司令员之后,赴滇再度就任前线指挥官,两次接任前线司令,他的心境还是大有不同。毕竟,王必成在昆明已经准备良久,又没犯什么错误,却被自己贸然顶替,他的心中还是有些过意不去。
两人交接工作之时,杨得志表情遗憾地对王必成说:“我向军委提了建议,还是你合适些。”但是王必成却摆出一副坚决服从命令的态度,说道:“你也熟悉情况,还是执行中央命令吧。”
杨得志不是惺惺作态的人,他深知王必成的脾气,便没有过多挽留,而是立即接手战前部署与指挥。他心里清楚,打好这场大仗,不辜负王必成的战前准备,比对王必成说什么安慰话都管用。
此次临阵易将,执掌由几个大军区调集的数十万大军,在全世界瞩目下去同作战经验丰富的地区小霸较量,杨得志其实也深感责任重大。
对越南,杨得志并不生疏。有人曾很轻松地说:
“看来杨得志司令员对越南的作战形式和‘招数’具有相当的知识。”
可真到了临战前,杨得志反倒是不轻松的那个人。开战的时间已经确定,是2月17日,他这个新上任的主将怎能不焦虑?
杨得志上将负责指挥的西线战场将从云南一线进攻越南,兵力约3个军9个师。战前各部队的准备工作,王必成其实做得已经很细致了,但杨得志还是不厌其烦地在司令部里认真研判战略形势,和一众参谋计划着作战行动。
杨得志,王必成,作为我解放军两员虎将,都壮心不已。相较之下,王必成更熟悉昆明军区的部队,知已;杨得志更熟悉越军作战特点,知彼。无奈的是,一段历史纠纷还是让邓公最终选择了杨得志,而非王必成。不过王必成拳拳报国之心却是真情实感,从昆明离任后,他特意请求杨得志安排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上战场,替他在前线报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