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濒危品种的项城猪,在部省协同制定的保种方案支持下,开展了抢救性保护工作。目前,历经半个世纪兴衰变迁的项城猪,又重返历史舞台,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每年隆冬时节,徐永红都格外忙碌。冬季是猪病高发季,作为河南省沈丘县鑫鸿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近日,他在自家猪场中忙着照顾新生的一窝猪娃子,一刻不敢掉以轻心。
这些让他时刻惦记的“宝贝”,就是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的河南省地方品种——项城猪。项城猪养殖历史悠久,曾因优异的适应性和自身优良品质而名动一时。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对保种工作普遍重视不足,项城猪纯种数量急剧减少。
在2021年启动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中,普查队在周口市项城、沈丘等地偶然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项城猪群体。与此同时,挖掘出一批“民间保种家”坚守养猪事业、守护本土老品种的感人故事。
2023年9月26日,项城猪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濒危品种。在各级主管部门、相关单位的协助推动下,部省第一时间协同制定保种方案,开展项城猪抢救性保护。
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现场考察项城猪性能情况。
自此,历经半个世纪兴衰变迁的项城猪,又重返历史舞台,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放眼全国,项城猪或许只是我国地方猪处境的一个缩影。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土猪已成为不少消费者找回“老味道”、寄托乡愁的新宠。近年来,育种家们充分保护、挖掘、利用我国优异的地方猪资源,以此作为育种材料,选育了一大批优质特色品种,推广至全国各地,在丰富国民“肉盘子”的同时,也解锁了撬动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
怎么“消失”的?
项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东接沈丘,北是淮阳,东南与安徽接壤,当地农户素有养猪的习惯。20世纪50年代,项城号召发展养猪积肥,掀起了养猪业的热潮。当地养殖户经过多年选育,培育出本地品种项城猪,并在选种选配、饲养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项城猪是中国华北型猪的代表,其毛色乌黑,四肢粗壮,耳大下垂,皮厚多皱,产仔数较高。与其他猪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善游泳,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涉水方便,可成群长途赶运。
项城县志资料中记载,项城猪按体型外貌一般分大型猪与小型猪。大型猪在一百斤以内不易育肥,到架子长成以后,育肥很快,一天长一斤左右。喂养两年以上可长五、六百斤,且肉质坚实久煮不化,腿部肌肉结实,有肥有瘦,吃起来别有风味。
项城猪母猪及仔猪。祖祎祎 摄
此外,因项城猪不择饲料,上膘快,适应性、繁殖力强,立刻成为本地养殖业的当家品种。据记载,截至1962年底,项城县存栏量11万余头,基本上达到一户一头猪。
据当地养殖户讲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项城当地饲养数量多、种猪质量好,项城猪在全国名声远扬。每年都有大量仔猪、架子猪通过交易市场向周边县市及省份输出。
在靠近项城的上蔡、淮阳、沈丘、平舆、商水和郸城等地也积极饲养项城猪,20世纪60年代存栏量有60多万头。湖北、安徽、山东、甘肃和青海等地养殖户也慕名而至购买猪种。
但随着市场风向的变革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短短十几年,项城猪境况迎来巨变。
“一方面,大部分养殖户更青睐效益更高的白猪,导致黑猪养殖数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在项城猪的利用上偏重杂交改良,而忽视本品种选育,导致猪种混杂退化。”见证了项城猪日渐衰落,周口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刘建中心生遗憾。
据史料记载,在1979-1983年开展的全国第一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并未调查到项城猪。在2006-2008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由于当时交通条件、人员物资等限制,河南省重点调查了原有品种志里的畜禽资源,也未覆盖项城猪。
“这么多年来,周口当地养的啥,我们基本都清楚。”谈及当时的饲养情况,1997年到周口畜牧局一直从事养殖技术推广工作的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农牧工程学院赵庆枫博士告诉记者,直至2020年前后,在项城或周边县城,大规模养殖项城猪的养殖户已经很少了,零星散养的情况也基本见不到了。
从声名远播到无人问津,项城猪的衰落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这样,曾经家家户户养殖的项城猪,逐渐销声匿迹,淡出江湖。
“民间保种家”的三十年坚守
在实地探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古老土猪的“失而复得”,并非偶然巧合,而是有心之举。
几十年来,一批有识之士因喜爱项城猪品种,传承了祖辈的养猪事业,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坚持饲养项城猪。虽然在市场风向的变化和冲击中难免受挫,但他们依然坚持着对本土品种的保育工作,使项城猪种源得以留存,并在这次普查中重获发现。
从事养猪事业三十年的徐永红就是这批“民间保种家”的一员。1995年,从部队退役的徐永红返回家乡,决定跟随父亲的脚步,传承上一辈的事业——养猪。从1996年起,他边买边卖,边育肥边育种,从开始的十几头母猪,到现存栏的1068头项城猪。二十多年的坚持,让他成为了当地仅存的几家项城猪规模化养殖户之一。
为何选择项城猪?徐永红告诉记者,一方面从小耳濡目染,延续了养殖习惯,对养黑猪有感情。另一个原因,是1995年到深圳打工的两年,让他看到了黑猪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高端消费市场对于品质猪肉的需求日益高涨,这对徐永红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下定了决心,把目光锁定在本地老品种项城猪上。
可那个时候,缺资金、没厂房,盯着家里仅有的十几头黑猪,徐永红犯了难。
“一开始,没钱盖猪场,只能散养,空着地浪费,就种上核桃树,收的核桃够抵一季小麦的收入,再养点土鸡,卖了鸡去买猪饲料,就够十七八头猪吃一阵子了。”手头拮据的徐永红到山东买了核桃苗,搞起了林下养殖。
等黑猪上了膘,卖了钱,他才开始着手盖猪场。“挣点钱,垒面墙,再上瓦封个顶。光靠近门口的第一栋猪舍就盖了3年。”就这样,徐永红的猪场盖了二十年。现在他的场里,母猪舍、公猪舍、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等,一应俱全。斑驳的墙面,生锈的围栏,目之所及的环境,条件有些许简陋,但却干净整洁。
在彼时的项城,不管大小养殖户,家家都在养白猪,养殖黑猪的徐永红成了“异类”。村民们不理解,但徐永红不在乎,一心想着赚钱盖猪场,扩增养殖规模。
听说隔壁村的养殖户嫌黑猪长得慢,不赚钱,想把家里的两头黑母猪和31头小猪打包卖掉,统共卖3000块钱。想要“接盘”的一户有些犹豫,说这猪出栏时间久,效益低,只给2700块钱。徐永红第二天找上门,以3000元的价格赊账买到手。
为了养好猪,徐永红到处收集学习饲养土猪的养殖技术、疫病防控、饲料管理方面的知识。看节目、逛书店、找专家……随着经验的积累,他自己也成了“土专家”,每次猪生病后,他查阅资料,判断病因,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各方论断,最终再确定治疗方案。
几年后,徐永红的黑猪逐渐起了规模,饲料却没怎么让他发过愁。“豆粕太贵,项城猪属于杂食性,一般找点玉米和麸皮,混着南瓜、胡萝卜、白菜喂,母猪吃了奶水很好,一窝能产十五六只,小猪吃得也很肥。”
徐永红展示养殖场内的项城猪仔猪。
虽然项城猪生长速度较慢,但耐粗饲,抗病力强,这让起初困难重重的徐永红省了不少心。他回忆,有一年猪高热混感爆发,村里养的白猪全部发病,大部分死亡,可自己家的七八十头黑猪一直没事。别人都以为他有治病的好方法,半夜等在门口找他“寻医问药”。
就这样,卖核桃盖厂房,养土鸡换饲料,一边养一边卖,虽然发展缓慢,饲养条件也十分简陋,但养殖场的规模仍在慢慢扩大。第一次通过养黑猪尝到甜头,让徐永红记忆犹新。“有一年过年,84个猪娃总共卖了19.6万元!”这让他心里说不出的欢喜。
徐永红每年最盼春节。河南当地有杀年猪的习俗。如今在当地,民间还一直流传着有关项城猪的民谣。
虽然前些年,市场上日常对黑猪肉需求不高,但每到春节,肉质细腻、风味醇厚、营养丰富的黑猪,仍然是人们的首选。“在前几年,平时市场上黑猪一斤肉的价格比白猪低1.5元,卖不上价,但一到过年,一斤黑猪能卖18元,而白猪只能卖7、8元。”
2015年,徐永红在周口市区开了专卖店,黑猪排骨卖到48元一斤,五花肉38元一斤,因为全程无公害养殖,养殖周期长,肉质极佳,慢慢打出了口碑。“即使比其他黑猪肉门店高出一半的价格,销售量依然不错。平日里三天能卖2头,赶上春节一天能卖7、8头。”
就这样边保种、边经营,徐永红和项城猪共同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从起初的几十头猪,到2024年的1000多头,种群数量增长了10倍。
回忆这些年的艰难困苦,徐永红坦言,“其间也养过别的品种,但从没想过弃养项城猪,看到一头头猪,总能想起儿时与父辈、祖辈一同养猪、共同生活的回忆,心里觉得踏实。”
“遗珠”重获发现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变化,肉品消费逐渐向优质安全和高品质市场转型。优质猪肉的生产,离不开良种的支撑。
而好品种来源于好资源,找回遗失的老品种,推动农业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不光关乎种业发展,更是国家战略需求。
2021年,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其中,畜禽资源普查按照“区域全覆盖、品种全覆盖、不漏一村一户”的要求,对全国62.5万个行政村开展拉网式摸排。
在河南省,周口市普查队在进村入户调查过程中,来到沈丘县鑫鸿养殖专业合作社,认识了徐永红,发现了他养殖场中的1000余头项城猪。
“没想到,如今还有这么大规模的项城猪群体!”摸查结果让参与此次普查的刘建中喜出望外。经专家现场走访调查、资料对比等,初步认定这些种群符合项城猪的品种特征。
令人意外的是,普查队经过全市调研走访发现,除徐永红外,项城市鑫发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全喜、项城市丁集关庄和美神养殖场负责人时志辉等一批规模养殖户、合作社及企业也在坚持饲养项城猪。
据统计,2021年普查时发现,项城猪现存种群数量仅有2959头。2023年9月26日,项城猪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濒危品种。
项城猪“重出江湖”后,引起了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为防止珍稀资源得而复失,农业农村部、当地主管部门及科研单位第一时间协同制定抢救性保护实施方案,明确了保种单位和目标任务,立即开展项城猪抢救性保护。
普查专家向当地主管部门老领导询问项城猪养殖历史发展及现存情况。祖祎祎 摄
面对艰巨任务,各有关方面协同合作,为打好种源保卫攻坚战出招献策。周口市委市政府组织各方力量,成立工作领导组和品种资源保护科技攻关组,推进项城猪的保护工作,出台一系列有关项城猪保护利用的优惠政策与激励措施。项城市政府特设保种经费,专门用于项城猪保护救助。在保种工作上,当地与科研院校的联合,结合项城猪的特性特征,制定了科学有效的项城猪保种方案和饲养管理规程,为项城猪保种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各方通力合作下,项城猪的保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4年底,项城猪现存栏9578头,其中种公猪45头,种母猪581头,与2021年普查发现时相比,三年时间里数量翻了三倍多。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建立项城猪保种体系,建设项城猪保种场及配套设施,实现年出栏项城猪1万头以上,采取‘政府+企业’‘保种场+农户’的模式,建立项城猪保种繁育场,让项城猪保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刘建中说。
今年,徐永红告诉记者,在当地有关部门支持协调下,他正准备筹建新的保种场,最近,他正在为60亩建设用地走相关手续,筹集资金。
“粗略算下来,包括场房、消毒设备、沼气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需要不少钱。”这几天,在河南省有关部门、专家的协助下,徐永红正在与几家企业洽谈合作。
有关部门、合作伙伴的加入,将为这些“民间保种家”解决部分资金、技术难题,让他们在保护项城猪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自此,“隐世”40载的项城猪迎来新生,迅速成为当地养殖户追捧的当红品种。
“今年能明显感觉到,项城猪已经被越来越多人认识,跨省来买种猪和项城猪肉的养殖户络绎不绝。”刘建中说,近期,有关部门正在起草制定项城猪品种标准和饲养管理标准,同时,当地几家养殖企业和饲料厂正在牵头创建产业联盟,形成市场合力,重塑品牌效应,推动项城猪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周口市决心重塑项城猪品牌,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在保护地方品种的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主动参与,因地制宜加快优质特色产品研发,续写项城猪往日的辉煌。
解开老品种流传至今的奥秘
项城猪重回大众视野,不光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业内专家的浓厚兴趣。
如今发现的黑猪到底是不是项城猪?与附近其他地方猪种是否存在混杂?和以前的项城猪种群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河南农业大学专家李新建教授团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最终结果显示,从外貌来看,耳形、体型、乳头数量等标志性特征,与史料记载比较相符。通过历史资料考察,表型、分子测定等多角度考证分析,相比于引入品种和淮南猪、豫西黑猪、确山黑猪等其他河南地方猪种,现存项城猪已形成独立的遗传稳定群体。”经过多方证实,普查专家为此次发现的项城猪群体确认了身份。
项城猪养殖历史长达几千年之久,除了得益于保种者对本土资源的传承意识,这一古老猪种究竟有何本领,能够穿越时代,流传至今?经过现场性能测定,专家从科学角度揭示了项城猪穿越古今,立于不败之地的奥秘。
李新建介绍,项城猪的几大优势十分突出。“从屠宰性能和肉质水平上来讲,项城猪瘦肉率达到48%,屠宰率75%左右,肌内脂肪含量5.83%,以及从肉色、大理石纹等指标来看,相对于其他大部分地方猪种来说,都属于较高水平。在生产性能上,项城猪耐粗饲,饲养条件较为宽松,喂食粗饲料也能生长得很好。”
此外,项城猪最大的特点,在于出众的繁殖性能。“项城猪每胎产仔数达到了平均15头以上,比‘杜长大’等外三元猪平均多了2-5头,优势非常明显。其次,母猪的利用年限也很长,一般外来猪种利用5、6胎就被淘汰,而项城猪在生产上可以用到10胎以上,或者更高。起初,其他审查专家得知后都难以置信,因为这样高的产仔数在地方品种中也极为少见,到了现场生产区再三确定、审查后,才肯相信,无不感到讶异与惊喜。”项城猪的科研价值和利用前景,让团队成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韩春蕾十分感兴趣。
项城猪的重获发现无疑为科研界带来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从事20多年生猪养殖管理教学科研的李新建,一直致力于生猪良种选育与改良。他曾参与河南省第一个瘦肉型猪品种——豫南黑猪的选育工作,对于曾经兴盛一时的项城猪,他早有耳闻,这一地方品种的发现,让他如获至宝。
品种保护,最终目的是利用。推动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产业优势,下一步,地方品种如何培优?
“项城猪为什么有这么好的适应性?为什么高产?关键要把相关的调控基因挖掘出来,才能便于后期杂交利用,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猪肉。”李新建认为,下一步的首要工作,是要先扩大群体规模,开展体细胞、冻精等遗传材料保存,确保项城猪种源安全。此外,要加快挖掘项城猪抗逆性强、耐粗饲、肉质好、产仔率高等优良遗传特性,同时开展杂交利用工作,开发特色猪肉产品,实现以用促保。
让更多本土猪种“复活”
在我国不少地方,都有“杀年猪”的习俗。长期以来,农户在自繁自养地方猪的过程中,培育出了如金华猪、成华猪、东北民猪等一批有名的特色猪种。这些地方猪的肉香,是人们对于故乡、对于过年最真切的记忆。
近年来,育种家们充分保护、挖掘、利用我国优异的地方猪资源,不断改良提升本土生猪生产性能,选育推广了一大批优质特色品种,不断丰富着国民百姓的餐桌。
原产于浙江西部的金华猪,后腿皮薄骨细、肉质鲜嫩,宜于腌制,是制作金华火腿的最佳原料。自2009年开始,国内科研单位及龙头企业还以金华猪、杜洛克等为素材开展了“白金花猪”配套系、“金乌猪”新品种的培育,部分专门化品系已将瘦肉率提高到56%,有效促进地方特色生猪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将满足差异化猪肉市场对优质风味猪肉的需求。
成华猪是我国著名地方猪种,是制作四川回锅肉的最佳食材。为加快成华猪的推广利用,四川农业大学和邛崃市嘉林生态农场等单位,利用成华猪和国外品种,历经10余年选育出新品种“天府黑猪”。其独特的皮厚性状,能极好满足四川及西南地区消费者对猪皮的特殊消费偏好。凭借耐粗饲和极强的抗逆性,“天府黑猪”还极受山区农户偏爱,已成为助力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品种。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新猪品种培育历程中的重要角色,民猪肌内脂肪含量高达5.2%,杂交培育的新品种因能产出高品质“雪花肉”而出名。2007年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围绕民猪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解决了民猪生长速度慢的问题。多家企业进行民猪及其杂交猪的养殖及产业化开发,培育“巴民壹号”“宝宇雪猪”“三花猪”等多个知名品牌,正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除了这些资源开发的成功案例,近年来,一批新资源的发现和老品种的“复活”更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24年,为期3年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顺利收官。在日前农业农村部举行的种质资源普查新闻发布会上,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介绍,这次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畜禽品种资源1018个、蜂品种资源39个、蚕品种资源307个,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左玲玲在会上透露,与上一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结果相比,社会各界关注的畜禽地方品种一个也没减少,还重新找回了10个曾宣布灭绝的品种。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推进地方品种产业化开发,坚持保用结合,以用促保,深挖本地猪种资源优异特性,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加快构建资源产业化开发新格局。
随着我国消费市场对于高端优质猪肉的需求日益增长,地方品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重视。在各地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的政策和技术支持下,市场主体紧抓发展机遇,加大本土资源保护开发,打造了一个个生猪种业发展的新高地。这些曾逐渐被人们短暂遗忘的老品种,也正在重回历史舞台,焕发新生。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祎祎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监制:王岩 编辑:刘漪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