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
昌平区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南口镇“三大厂”工业遗存
承接清华大学14个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
预计2025年投用
同样是在12月
沙河高教园区校友联盟成立
校友联盟将融通
政府、高校、企业、金融等多方资源
为高校和校友们提供展示
优质创新项目、分享经验、
深化业务合作的平台
前不久
昌平区教委与北京农学院合作签约
双方将在贯通人才培养、干部双向挂职交流、
教师队伍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2024年11月底
清华美院与延寿镇签署项目合作意向书
将为北庄村“文旅小院”建设
注入强劲的艺术动力
携手共筑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昌平
这样的校城合作
正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文化教育、 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
全面开花
有着古老历史底蕴的昌平
坐拥41所高校及其分校区
汇聚4.8万名研发人员团队
丰富的高校资源和密集的智力资源
带来了蓬勃向上的活力
高校因城市而兴
城市因高校而盛
城市与高校如何更好地“双向奔赴”?
昌平
正全力以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答案
精准施策 绘就宏伟蓝图
在昌平一所实验室内
一项应对突发和新型传染病的研究项目
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试验
开展 这项课题研究的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硕士/博士生导师尹朋
她还是北京泰 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
“科技副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硕士/博士生导师 尹朋
与传统方法不同
项目采用了AI大模型等一系列先进技术
借助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设备
30分钟内可精准诊断病原
大幅度提升灵敏度、检测通量和检测效率
为高致病性甲型流感病毒感染
筑起早期诊断和预警的防线
尹朋和团队工作人员精心酝酿多年
在不断积累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昌平推出的 “科技副总” 政策
成为了项目的关键助推器
昌平校城融合的思路清晰而明确
2023年3月
《昌平区校城融合创新发展
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
实施五大科技创新引领、人才兴昌战略
社会治理创新、名校名园建设
公共服务提升五大工程
创新 “一校一策” 合作模式
截至目前
昌平区已与清华、北大等
13所驻昌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数字人解读《昌平区“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实施意见》(2.0版)
2023年4月
《昌平区“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实施意见》
出台
71名“科技副总”接受聘任赴企上岗
随着实施意见2.0版正式发布
第三批 “科技副总” 申报工作启动
派出单位范围拓展到
全国范围内的985、211高校
知名三甲医院及国际知名高校
科研机构等
项目最高奖励金额跃升至500万元
政策一次次的华丽升级
成功打破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
攻关之间的“真空”地带
▲与北京未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科技副总”庄仲滨开展科研工作。未来氢能供图
截至2024年8月
通 过 “科技副总” 柔性引才机制
已累计实现技术突破十多项
柔性引才正在生物医药、先进能源
先进制造等众多领域绽放光彩
“科技副总” 政策正以强大的动力
推动校城融合迈向新高度
锐意创新 开启合作新航
▲清华南口国重基地鸟瞰图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
曾经停摆废弃的老厂房旧址
如今清华大学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
(以下简称 “清华南口国重基地”)
一、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加速推进
现场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之景
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
新型电力运行与控制两个实验室
将于近期亮相
▲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建设效果图
昌平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南口镇的 “三大厂” 面临着
规模大、投资大、更新难度高的难题
作为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最多的高校
清华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重组建设的管理制度体系亟待完善
学科交叉融合急需大力推进
双方皆需破解难题
解题之钥恰在对方手中
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
昌平区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了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南口镇打造出清华大学主校区以外
规模最为庞大
集聚度最高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
▲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建设施工现场
校城融合
优势一目了然
昌平为清华国重基地的建设
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持
为清华打造跨学科研究集群创造了优越条件
学校更好地发挥科研基地的在地化集群优势
共同为昌平构建战略科技新高地贡献力量
昌平作为首都科技创新的重要承载之地
当前除了重点推动清华国重基地建设之外
还在 全力打造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
持续推进未来大学科技园建设
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提供崭新的战略支撑
昌平为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开辟了崭新途径
彰显了在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的
坚定决心和强大行动力
一场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的精彩双向奔赴
在昌平已然拉开帷幕
产业发展 激发创新活力
昌平医药健康产业一路高歌猛进
2023年产业收入达到910亿元
202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指日可待
这一惊人的快速增长
得益于昌平精准聚焦CGT、AI+研发等
前沿技术
以及医疗器械、美丽健康等热门赛道
前沿技术与产品的崛起
大幅提升了昌平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影响力
更为校企合作开辟出广阔无垠的空间
▲2024年1月6日,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召开。
就在2024年年初
合成生物制造的发展道路上
驻昌高校北京化工大学与昌平紧密携手
一道筹建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从生物催化剂设计、生物制造原料开发、
生物制造过程强化、生物制造产品工程等
四个方向
多个层面深度合作
围绕生物制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
开展全流程技术攻关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从“1到10”的转化
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这一合作不仅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
为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的创新发展
树立起光辉典范
以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为核心
昌平沿七北路至京藏高速
精心构建起能源谷创新走廊
巧妙布局能源互联网、储能、
碳捕集、氢能等7个细分赛道
全面的产业布局如同强大的磁石
吸引着大量能源企业纷纷入驻
也为高校相关学科的发展
送上珍贵的实践机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国内知名高校
与能源谷企业中石油合作共建 多个科研平台
进行非常 规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电网合作
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让学生参与到电力系统运行
和新能源 发电项目中
在昌平能源产业布局的有力推动下
高校各专业通过科研成果转化、
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
为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强大力量
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昌平区机器人产业园项目效果图
作为北京 “一南一北” 机器人赛道聚集区之一
昌平正全力推进机器人产业园建设
将搭建起机器人中试、验证、检测等
公共服务平台
还将加速聚集创新水平高、研发能力强、
成长速度快的机器人创新企业
形成京北机器人产业创新引擎
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
提供了丰富的实习与就业机会
为产学研合作营造出良好氛围
通过深度合作
高校将研究成果顺利转化为实际应用
企业借助高校研发实力提升创新能力
这种良性互动
促 进了产业升级
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崭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
核心地位”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成为
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高校资源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
充分发挥高校作用
建立高校与城市融合共生的新型合作关系
探索校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既是加快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催化剂
也是全面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的
客观需求和重要保障
昌平与高校的 互动牵手
就是这样的默契
名校与名城的双向奔赴
天高地阔
渐入佳境
未来可期
更多视频,尽在北京昌平视频号,欢迎关注~
文/王洋
部分图片来 源:紫云追梦666、往期公众号文章配图
微信公众号:beijingshichangping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