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这次估计挺郁闷的,沈六代飞得比成六代早,技术水准也不比成六代低,气动设计比成飞还狂野,但引发的震动远不及成六代,很显然问题出在了宣发工作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飞在成都来了个低空通场,还有歼-20S伴飞,沈飞就比较惨了,就连流出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也是一抹剪影,除了“褐海燕”的大致轮廓,其他的一改看不清楚。

所以,沈飞又“补”飞了一回,这回的影像资料相对上次要清晰一些,气动外形轮廓一目了然,腹部独树一帜的“事业线”更是吸引了众多眼球。

玩笑归玩笑,沈飞的“褐海燕”这次还是可以看出很多东西出来的:

首先,腹部进气是确定了的,从坊间流传的腹部图片中可以看到双发配置,机腹进气特征明显。

其次,全动翼尖大概率是存在的。沈六代造型奇怪的翼尖和23年11月发表的《带全动翼尖飞翼布局的颤振规律》论文中的全动翼尖非常相似。

无尾布局是确定的,没了保持航向稳定的垂尾,那么就只能采用气动翼面参与控制的方式,美国的B-2、B-21轰炸机和成飞的“银树叶”基本都是这种选择,用机翼外缘的多个翼面复杂组合在电传系统和飞控计算机的控制下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六代气动布局的狂野就体现在全动翼尖上,全动翼尖的翼面在主翼的翼尖,操作力矩非常大,能够产生较大的控制力矩,向上偏转就等同于垂尾,左右偏转不一致就会形成滚转力矩,灵活性很高。

根据上述23年11月的论文,全动翼尖有个弊端就是会导致一个颤振问题,导致颤振的原因是机翼弯曲刚度和全动翼尖的旋转刚度造成的。

至于全动两用平尾,现有的影像资料不足以证明得到应用,或者说暂时并没有看到有全动两用平尾。如果如网络流传CG图展示的那样,真的采用了全动两用平尾,那么沈飞“褐海燕”的气动布局将是逆天的存在。

参考杨伟院士曾提出的变体飞机设计,无尾构型下,隐身性能、升阻特性优异,全动翼尖设计基本满足飞机亚、跨、超声速平飞和基本机动能力。

在机动状态下,全动翼尖的颤振问题可以通过模拟将颤振的影响范围参数写入飞控系统来解决,但有全动两用平尾,解决的效果和实际效果都要更好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以现有的资料尚无法做出最终的判定,还需等待后续有清晰度更高的影像资料或者是官方的解密。

我们回到整体气动布局设计,沈飞六代机采用机腹进气,典型双发配置,这就使得沈飞六代机大仰角飞行性能要比成飞“银树叶”要好的多,而大仰角飞行特性又是舰载机最关键的一个性能指标——良好的低速操控性能相匹配。

舰载机着舰时,速度相对较低,比如歼-15着舰速度为240公里每小时,这就要求飞机必须在低速状态下仍能保持稳定的操控性,这是舰载机能够成功着舰的关键因素,很显然,沈六代比成六代在这方面要更好一些。

另外,沈六代“褐海燕”式的气动外形,更强调的是飞机的机动性,加上相对适中的体型,以及主机翼的尺寸和位置都有利于折叠机翼设计,不过全动翼尖带来的颤振问题对折叠机翼是个考验,如果真的有全动两用平尾,加上我国完善的各类风洞,最终吹出个完善版本也并非不可能。

总的来说,沈飞“褐海燕”更具舰载机潜质。充分考虑到沈飞本就是舰载机的摇篮,从歼-15到歼-35,全部是沈飞搞出来,在这方面沈飞比成飞更有技术积累,也有更好的理解,理论上更适合搞海六代。

从南北两款六代机的整体设计来看,这两款机似乎不存在竞争关系,更像是一种互补关系,成飞强调大航程,沈飞侧重机动性,一大一小,更适合高低配置。且沈六代有一定的舰载机潜质,那么沈六代搞成海六代,那么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时代就要成为历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歼-35和福建舰的组合出现,美军在这个领域的优势本就不复存在,舰载机已经落下,支撑优势的也就只有更大的吨位和更多的数量了,而海六代一旦出现,美航母战斗群的数量优势和技术优势将被全面碾压。

这是我们最期待的一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