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李大钊的公葬仪式在北京街头举行,送葬队伍人山人海,鲁迅、刘半农等社会知名人士也参加了这场公葬活动。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妇女捧着李大钊的照片,表情凝重且悲戚,她就是比李大钊大六岁的妻子赵纫兰。

从年龄差距上便可以看出,李大钊与赵纫兰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可就是这桩看似封建思想下的结合,深为世人称赞与传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纫兰的娘家在当地比较富裕,其父从商多年,却又善诗文,在赵纫兰小的时候她就受父亲教导,颇懂文墨。

赵家与李家是一个村的人家,两家只隔着十户人家的门口,因此赵纫兰和李大钊是从小长到大的玩伴,青梅竹马。又因两家是世交,所以在赵纫兰16岁的时候,就由双方父母商定,把赵纫兰嫁给了只有10岁的李大钊。

结婚的时候,李大钊还是一个孩子,根本不懂成家是怎么回事,只当赵纫兰是一个贴心的大姐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李家的家境相当艰难,一家三口,公公已经73岁,婆婆77岁,两位老人都已步履蹒跚,干不了重活;10岁的丈夫又在上学,因此赵纫兰包揽了照顾全家人的担子。

小小年纪的赵纫兰有着一手好针线活儿,做饭打扫样样都行。她体贴公婆,关爱丈夫,没有一句怨言。

后来,李大钊考上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需要支付高额的学费,赵纫兰变卖家产供丈夫读书。但不久,公婆相继去世,赵纫兰又变卖了将近一半家产才将他们安葬,家中钱财已所剩无几。

1918年,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家中的光景才总算有了好转,赵纫兰也跟着来到了北京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李大钊每月的收入是200银元,可以说收入不菲。但为了支持革命,他总会拿出一部分来作为党的经费,剩下的钱都交由妻子管理。

赵纫兰深明大义、识大体,她十分支持丈夫的事业,并不吝啬钱财,每当有穷苦学生来家里时,赵纫兰总是以礼相待,走时还会拿出银钱资助。反观李大钊一家,还会出现家中无米下锅的窘境。

李大钊忙于事业,一直没有时间管理家事,因此他对妻子的付出充满感激。

1927年,李大钊被捕入狱,在与敌人作斗争的同时,他不由得想起了跟随他吃苦受难的家人。作为父亲,他缺少了对孩子的陪伴;作为丈夫,他一直疏于对妻子的体贴。想到这里,李大钊心头很不是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爱意,尤其写到妻子赵纫兰时,他说:“她对我来讲,既是妻子也是姐姐和母亲。”赵纫兰对他的照顾和关爱超过了所有人。

李大钊牺牲后,国民党反动派不愿意放过他的家人,赵纫兰不得不带着儿女回到了老家避难,但丈夫的灵柩未能入土是她最放心不下的大事。

在之后的七年中,赵纫兰一边抚养孩子长大,一边为安葬丈夫的事情四处奔走。最后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公葬仪式才得以如期举行。

但就在李大钊的公葬队伍接近西四牌楼时,却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力镇压,许多送葬青年被打死。最终,地下党组织为李大钊建立的墓碑也只能被迫埋在地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加不幸的是,赵纫兰由于日夜操劳和悲痛过度,在举行完公葬仪式后,便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为了纪念这段可歌可泣的爱情,人们把赵纫兰与李大钊安葬在了一起,夫妻俩终于可以在天上团聚了。

生前,赵纫兰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因此中共中央特例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员,以告慰她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