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1
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24年前,刘艺从重庆大学建筑系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刚步入社会的他,选择从一个山城,来到一个平原城市发展。重庆与成都,一个魔幻、折叠,一个松散、自然,他用“截然不同”来形容这二者的差异。
24年后的今天,从学生步入中年,刘艺拥有了另一重身份: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在他的笔下,诞生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成都天府美术馆、成都当代艺术馆等家喻户晓的设计作品。
走在路上,刘艺既是行人,也是观察者。直至现在,他还保留着手写记录的习惯。铺满银杏的小道、不经意抬头看见的晚霞、射在城市里的一道斜阳......多年来,他的笔记本如同摄像镜头一般,记录了许多瞬间。
“我喜欢笔在纸上的摩擦感,也喜欢翻阅纸张的声音。刚来成都,我就开始关注华西都市报了,最放松的时刻就是打开报纸的时候。”在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之际,刘艺讲述了自己与华西都市报的渊源,以及从业以来的点滴经历。对他来说,华西都市报是他认识、了解、融入成都的重要窗口。
如今的刘艺。
“我是从成都成长起来的设计师”
初来成都时,刘艺觉得一切都不太习惯。
在他的讲述里,重庆是一个魔幻的城市,空间是压缩的,节奏是紧张的。来到成都之后,时间却仿佛慢下来了一样。“我的一天变成了25个小时,这里松散、包容、安逸、闲适,人与自然相融相生。”
此后的二十年里,成都开始慢慢改变着刘艺。开始接触建筑设计时,刘艺还是刚毕业的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建筑的造型、形态美或者不美。后来,他明白了,建筑不仅仅像“雕塑”,美观就行,还要容纳人的生活、自然、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进去。
这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刘艺开始向这座城市汲取养分。“我是一个从成都成长起来的设计师,这是我很自豪的事。从青年到如今中年,有了更多生活阅历、人生体验后,我希望把它们融入到设计中,设计就会更有温度、内容,也更有故事。这跟学生时期的设计很不一样,那时太青涩了。”
青年时期的刘艺,2000年大学毕业后拍摄于重庆。
在走过国内外许多名城的刘艺眼里,成都有着不一般的“人与自然的融洽”。与拥有着严酷气候的北方不同,成都室内、室外的差别并不明显,因此,人们会更喜欢选择露天的地方吃饭、喝茶、逛街、交往。“和人一样,成都的植物也有着茂盛的生命力,到处都长得郁郁葱葱。有一次,我一名北京朋友来成都做客,路上就被成都住宅的屋顶花园深深吸引了,红的、黄的、绿的植物生机盎然。这样的场景,在成都实属常见。人愿意亲近自然,自然则‘紧密包围’着人,很有情趣。”
刘艺说道:“城市改变了我,我也参与到城市的改变中来。”这些年来,在他的笔下,诞生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成都天府美术馆、成都当代艺术馆等家喻户晓的设计作品。
成都人爱饮茶,刘艺认为这是松弛生活的一种体现。
“华西都市报曾是我观察世界的窗口”
刘艺是一个拥有文艺与怀旧情怀的人,这一点,从他爱手写笔记可以看出来。他说:“我喜欢笔在纸上的摩擦感,绘草图时,我会用纸、笔,记笔记时也如此,这是我保留了很久的习惯。”
建筑设计是一件需要灵感的工作,因此,刘艺在生活中常常扮演一名观察者的角色。铺满银杏的小道、不经意抬头看见的晚霞、射在城市里的一道斜阳......翻开他的笔记本,里面如同摄影镜头一般,记录了许多瞬间。
刘艺还是一个喜欢翻阅纸张的人。刚来成都时,刘艺最爱看华西都市报。“很多年前的售价还是1块钱1份,我去上班的路上,就会在路过的报刊亭买一份。这是我了解四川、了解成都的重要窗口,里面的政经报道、体育赛事、社会新闻、文化散文板块我都很关注。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我觉得它就类似四川人民的‘小红书’,不管大事小事,都爱买来翻一翻。经过更新迭代,有了封面新闻以后,更是成为了一双我看世界的眼睛。”
刘艺认为,从那时开始,华西都市报就是一份思想领先、有活力、接地气的报纸。如今,已是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刘艺也从一个爱攒报纸的青年人,成为了常刷“封面新闻”客户端的中年人。
三十而立,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庆祝的日子。“华西都市报本身就是建立在本土文化之上,有着强地域情感链接的媒体。如今,在互联网发达、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这样的特色媒体,聚焦四川人、成都人的故事,形成亚文化社群,以此来维系传统的、同时建立新兴的地域文化圈。面向未来,海纳百川,我祝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越办越好!”
天府艺术公园。
“未来我想用建筑描述人们的理想”
在诸多刘艺关于成都的设计作品里,他最喜欢去的是天府艺术公园。
天府艺术公园一经亮相,就成为了成都市民的热门打卡地标,刘艺也常去这里。
远远看去,这个坐落于湖面之上、三面环水的美术馆建筑仿佛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白色岛屿,像是一朵芙蓉花,又像一座连绵的雪山。
在设计之时,刘艺展现出了一名“成都成长起来的”建筑设计师的游刃有余。公园里面的道路弯弯曲曲的,没有轴线对称,代表了成都的休闲和放松;建筑是曲线的,视线有丰富的流动感,在室内也可以透过全景的玻璃看湖面和公园,这象征了城市与自然的融洽;在湖对岸的人文图书馆内,书籍都是和艺术、生活相关的,这体现出成都的人文底蕴。
建筑是一门富有魅力的艺术,工作多年以后,刘艺这样理解这个行业。“建筑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律’,在未来,我希望能用这门艺术去描述人们生活的这个地方、描述人们的理想。我想要创造出更好的空间,以此让建筑能更多为市民提供情感记忆和未来想象。”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30年来,城市在变、媒体在变、人也在变。说起对成都印象最深的有变化的地方,刘艺给出了答案——“宽窄巷子”,“把历史街区变成文旅街区,这很难,做得非常成功,既保存了街区的文化基因,又融入了当代生活的时尚感。”
刘艺透露,他主导设计的“宽窄二期”已经开工建设,预计两年完工。“我们想通过恢复历史城墙的记忆,延续老宽窄历史脉络与建筑特色,创造一个历史与当代交融的城市作品。”
受访者供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