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有许多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的物种。每当发现稀缺物种时,我国植物学家便会小心翼翼的将其保护起来,并想方设法让其继续繁殖。

然而,有这样一棵“地球独子”,我们却选择了非常激进的保护方法,也就是将它送上太空!目前太空栽培的技术还在探索发展当中,将这么珍贵的植物送上太空,不怕反而导致其灭绝吗?太空育种又有哪些优势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陀鹅耳枥

最后一棵普陀鹅耳枥的发现并非偶然,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就发起了一场探究我国神秘植物的旅程,其中便有佛学之地普陀山。

普陀山四面被海洋包围,山上的植被种类丰富,钟观光先生也是被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所吸引,不远万里,登顶普陀山。

一到山顶他便被一棵外形奇特的大树吸引了目光,这棵大树枝叶繁茂,躯干粗壮,通过观察这棵大树起码存在了200年之久,可是钟观光先生翻遍了植物图鉴都没能找到有关这颗植物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次探索之旅时间短暂,钟观光先生只是简单的记录了这棵大树的一些基本信息就离开了。这件事在植物学界一传十十传百,最终传到了同是著名植物学家的张万均教授耳中。

张万均教授得到消息后立刻动身来到了普陀山,根据钟观光先生的描述,在山顶的寺庙后,找到了这棵神秘的植物。他在普陀山待了很久,只为研究这棵大树的前世今生。

通过张万均教授的研究,发现这棵树确实不同于其他植物,首先这棵树属于雌雄异花植株,稀有度,毋庸置疑,其次通过精密测量,这棵大树的直径达到了63.7厘米,高度更是超过了13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了很多天,张万均教授都没能了解到这棵树的具体历史,于是他只好将眼光放到了常年居住在普陀山的僧人们。张万均教授找到了寺院中的住持询问这棵树的来历。

主持告诉张万钧教授自他在寺庙起这棵树就已经存在了,关于这棵树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清朝时,有一位从缅甸来此求法的僧人,在他来时携带了故乡不知名的植物种子,求法归乡时将种子留在了寺庙中。

这些种子有的不适应普陀山的水土,有的则凭借顽强的意志,在普陀山上扎根,在寺庙后生长的鹅耳枥便是因此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一听到这棵大树的具体名称,便立刻记下笔记,从典籍中查询。这一调查,立刻在植物学界掀起了惊涛骇浪。鹅耳枥经记载已经灭绝多年,这棵普陀山鹅耳枥,更是成为了濒危植物,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棵。

为了保护也为了使其进一步繁衍,张万均教授立刻成立调查小组,开始夜以继日的研究普陀山鹅耳枥。特别是其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后,前往普陀山观赏这颗鹅耳枥的人急剧增加,为保护提高了难度。

其次普陀山鹅耳枥的栽种方式也十分苛刻,因为其珍稀性,不能过多的在其本体进行实验,如何大面积种植也成为了难题,至今都未能得到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拯救普陀鹅耳枥

在不断观察中,植物学家发现普陀鹅耳枥虽然能够正常开花,但却无法产生新的种子。这可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没有种子就无法繁衍。

因此在其自身无法繁殖的情况下,必须进行人为干预。一旦这棵普陀鹅耳枥出现任何问题,那么这种植物将会在地球上永远消失。

植物学家们开始不断研究,想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但整个过程并没有那么容易。期间有人提成,可以利用普陀鹅耳枥雌雄同株的特点,在授粉后,我们进行人工移植种子。

但在实际过程中发现,普陀鹅耳枥的花期与其他植物不同,时间非常短。每当雄花快枯萎时,雌花才开始行动,开放的时间间隔太大,无法实现人工移植。

不仅如此,这棵普陀鹅耳枥的年龄已经在二百年以上,谁也不能保证它每一次开花是否是最后一次。如果一直反复试验,很有可能会错过挽救它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大家都在为此事焦头烂额时,浙江省的林业科学研究院给出了一个方案。经过专家们的讨论,针对普陀鹅耳枥的问题制定出两个方案,包括体细胞培养快繁殖以及人工授粉。

有了方案后,便开始进行实验,却没想到人工授粉后的种子存活率极低,大约只有百分之二。无奈之下大家只好将希望放在体细胞培养快繁殖上,在大家的反复试验下,普陀鹅耳枥终于开始重新结种并发芽。

植物学家们便利用这个方法开始繁衍普陀鹅耳枥,渐渐地在2015年,普陀鹅耳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四万株。虽然数量有了提升,但植物学家却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由于都是来自同一个母株,所以繁衍出来的基因都是相同的。这就类似于克隆一般,所有植株都是一样的,缺乏遗传的多样性。一旦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普陀鹅耳枥种群很可能再次面临灭绝的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避免未来发生的隐患,植物学家们开始另寻思路,想要借助太空环境来改变它的基因结构。毕竟太空与地球的环境有很大差别,说不定在那种环境下,能够获得不一样的发现。于是便提出设想,将普陀鹅耳枥与天空一号一起发射到太空。

在2011年九月份,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完成,将普陀鹅耳枥种子等一起跟着天空一号发射太空。经过十五天的时间,种子成功回到地面。

植物学家马不停蹄的将种子取出,开始进行相应的研究。值得高兴的是,这些种子不仅没有受到外太空的影响,还能发芽生长,遗传变异的功能也得到了改变。

这一过程成功改变了普陀鹅耳枥的未来,也为未来珍稀物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致其灭绝的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普陀鹅耳枥的繁殖问题解决了,但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它濒临灭绝的原因,这背后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就是人类的活动,要知道普陀山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开发,人们为了扩大农田,将大面积的树木砍伐。

而普陀鹅耳枥作为生长在普陀山上的一部分,自然也就被牵连。原本生长着普陀鹅耳枥的林地被开垦成建设用地,在这个过程中,普陀鹅耳枥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种子的质量越来越差,这就直接导致普陀鹅耳枥的个体数量减少。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原本稳定生长的普陀鹅耳枥种群栖息地被破坏,无法正常生长。其他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所需要的部分资源也变得稀少,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普陀鹅耳枥自身的反正变化也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别看普陀鹅耳枥是雌雄同株的植物,但因花期不同,导致它的授粉过程不能正常进行。

不仅如此,雌雄花的生长部位不同,雄花主要分布为树冠下部,而雌花则生长在顶部。期间花粉的传播过程可能会受到阻碍,无法正常繁殖。

再加上在普陀鹅耳枥花期时,当地的天气环境大多刮风下雨,即便是可以正常授粉,极端天气也会导致花粉无法到达雌花的位置。

第三,即便是解决了授粉的问题,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外壳比较坚硬,在正常环境下种子也不容易发芽。想要正常繁殖,必须保证适宜的外部条件和微生物环境,种子才能更好地萌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然种子一直待在土壤里,无法等到适宜的发芽机会,种子失去了活性,即便后期生长,质量也不会太高,甚至还会出现变异植株。

总而言之,许多因素共同交织在一起,危害了普陀鹅耳枥的生存。如果没有人工繁育等外界的干扰,普陀鹅耳枥很有可能已经消失不见,地球上将再次失去一个物种。

这也警示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给动植物提供很好的生存空间。相关人员也应当利用科技手段,拯救即将灭绝的物种,为它们带来新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普陀鹅耳枥的探索之旅,是我们对濒危植物的保护。如今因为环境恶化,每年都会有很多动植物濒危灭绝,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不管是人工移栽,还是借助太空环境来改变普陀鹅耳枥的基因组成让其存活率升高,都未能让普陀鹅耳枥大面积的存活。虽然普陀鹅耳枥的数量有所改善,但保护普陀鹅耳枥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仍需不断探索

人类通过对普陀鹅耳枥的保护以及研究,也为保护其他濒危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或许这一路充满坎坷与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放弃终将会取得成效。

为了发展,人类破坏了大面积的自然环境,也感受到了自然界的怒火。如今科技发展迅速,人类应当运用科学手段,尽可能的保护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要让世界上的其他动植物重蹈普陀鹅耳枥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