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血馒头的药商真的很丑陋。一盒“流感神药”要300元,这跟抢劫有什么区别?
每年的流感高发季节,都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防控措施,但今年的流感季似乎不同寻常。
随着流感病例的激增,不仅医疗资源面临紧张局面,一些“流感神药”的需求量也出现了暴涨。
甚至有药店将药品价格抬升至300元一盒,令公众对其是否存在价格垄断、医疗资源的不公分配等问题产生了疑虑。
这样的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了新冠疫情时期的种种丑陋一面——当公共卫生危机与市场利益相交织时,普通民众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往往被边缘化。
随着2024年流感季节的到来,多个地区报告了流感病例的急剧增加。
流感病毒的传播速度和广泛性使得医疗机构和药品市场迅速反应,其中,“流感神药”——如奥司他韦(Oseltamivir)等抗病毒药物,成了许多人争相购买的对象。
这类药物在流感发病初期的使用可以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因此被许多人视为应急治疗的必备药品。
然而,随着需求的暴增,药品市场出现了短缺现象,部分药店和在线平台开始加价销售,价格一度飙升至原价的数倍,甚至有药店将一盒奥司他韦的价格标至300元左右。
虽然流感药物的价格波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但如此巨幅的涨价无疑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药品价格的飙升不仅令消费者产生了对价格暴涨的不满,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首先,部分消费者认为,这种价格上涨行为不仅是对公共健康危机的过度商业化,而且可能存在着哄抬物价、价格垄断等不当行为。
尤其是在流感和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关键时刻,药品价格暴涨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使得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体无法负担必要的治疗,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的不公平感。
从另一个角度看,药品涨价的背后也暴露了中国药品供应链的脆弱性。
尽管在疫情初期,国家曾采取过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包括加大药品供应量、加强市场监管等,但仍未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市场供应的压力。
这也反映出,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突发疾病时,在一些关键环节上的薄弱。
回顾2020年新冠疫情的初期,药品价格暴涨和医疗物资紧张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
口罩、消毒液、呼吸机等医疗物资在疫情爆发初期一度成为抢手货,价格暴涨现象层出不穷。
更有部分商家和中介通过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获取暴利。
这一切的发生,不仅让民众在疫情面前感到焦虑,也暴露了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机制和市场监管的漏洞。
如今,流感疫情的暴发让人们再次看到了类似的情景。
在这场流感大潮中,部分药店通过涨价获取暴利的行为再次揭示了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中存在的漏洞和市场的脆弱性。
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药品和医疗物资的短缺、涨价和不公平分配,往往让普通民众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变得更加无助和脆弱。
每一次流感高发期,乃至每一次公共卫生事件,都是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一次考验。
流感药物涨价和“流感神药”需求暴涨的现象,既是市场机制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短期反应,也暴露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中可能存在的短板。
尽管市场竞争和供需关系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但在公共卫生危机时刻,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公众健康,如何保障民众在危机中的公平待遇,仍是社会各界亟需深入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我们不能忘记,新冠疫情期间的种种丑陋一面,应当成为我们今天面对流感等公共卫生问题时的警示。
公共健康应当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而非某些人借机谋取暴利的工具。
药商的丑陋:吃人血馒头。
“吃人血馒头”这个词语,最早用来形容那些通过牺牲他人利益而获取暴利的人。
在新冠疫情爆发时,口罩、消毒液、呼吸机等医疗物资成为抢手货,一些商家通过高价售卖这些基本的医疗物资,不仅让许多急需者无法购买到所需物品,还大肆赚取了暴利。
类似的情况在流感高发期再次上演,药品涨价的背后充斥着某些商家的丑陋与冷血。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药商是否真的关心公众的健康?
当流感席卷而来,成千上万的家庭因为无法支付药品费用而陷入困境时,那些哄抬价格的商家是否感到愧疚?
更为可怕的是,某些商家以“市场需求高”作为涨价的理由,完全忽视了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药品和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才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无论是新冠疫情还是流感爆发,某些商家为了自己的利润,宁愿让民众在病痛中挣扎,甚至因病而贫困。
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基本人性和道德的背离,是“吃人血馒头”式的丑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