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人民才是重要的,而君主次之。这种思想是一种可贵的思想,但在后代被君主们改造。明代的朱元璋删除了这种思想,改造《孟子》之后被人诟病。“民贵君轻”思想是一种民本主义思想,比较美好,却有一定的思想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在战国时期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本身就有其先进性。那个时代很少有思想家能看到人民的作用,大多都汲汲于功名富贵,要依靠权贵传播自己的思想,却不会专注于老百姓的生活。人们大多是农民,要靠种地谋生,不读书,不识字,长期忍受奴役和剥削,要把生产的粮食贡献出一大部分,供给统治阶级消耗。皇帝和大臣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要靠农民贡献的粮食来生存。孟子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警告君主,要善待人民,尤其要善待农民,才能保证农民长期生产粮食,保证粮食供应。倘若没有农民生产粮食,那么君主和大臣都会被饿死。由此引申出,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产业,必须重视农业,才能够满足人们的吃喝需要,也就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不然社会将会分崩离析,甚至会饿死人。

如果农民不生产粮食,君主和大臣将会被饿死。看似道理很简单,其实并非这么简单。农民的本分就是种地,生产粮食,而不会想办法做君主,除非面临着饥荒和战乱。农民逃荒要饭了,发展成流民,聚在一起就会闹事,要实现心中的皇帝梦,但大多数农民起义都归于失败。即便农民不生产粮食,君主和大臣也不会被饿死,而首先饿死的是农民自己。因为社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君主和大臣会想方设法征收赋税,要农民交税,而农民认为种着君主的土地,就应该给君主交税。其实天下的土地由天下人共同享有,天下的其他资源也由天下人共同享有,并不能被君主一人占有。但君主就是要占有天下所有资源,然后把资源出租出去,就像土地资源被出租出去一样,让农民耕种,把权力资源也出租出去,让各级官员掌管一定的权力。一旦体制形成,就会形成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对立。统治阶级会想方设法奴役和剥削被统治阶级。而被统治阶级往往被统治阶级宣扬的理论迷惑,不是信仰神灵和命运,就是认为自身卑微,没办法改变现状。他们只能信仰神灵,遵从命运的指引,要知足常乐,而不会想着做皇帝了。越是这样,越容易被奴役被剥削,也越容易活在自恋的境界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贵君轻”的思想是一种光辉的思想,要君主重视人民,而不要只顾着搜刮财富,从而忽略农业的发展。但这种思想有一定的死结,那就是君主从来不会被饿死,饿死的只是农民。怎么能说“民贵君轻”呢?看似农民人数众多,生产大量的粮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他们不是统治阶级的人物,不能和君主、官员平起平坐,也不具备君主和官员拥有的权力。只要君主和官员手握权力,就可以随时征税,可以拼命搜刮民间财富,甚至把农民逼得家破人亡,而君主和大臣的生活消费档次却始终居高不下,不会降低多少。即便在饥荒或战乱年月,他们的生活标准也不会降低,而农民已经被逼得逃荒要饭了,这就是很多农民揭竿而起的原因。倘若民贵君轻,就应该让人民享受好的生活待遇,变国富民穷为国穷民富,让老百姓享受真正的民主,倡导科学精神,破除愚昧和麻木的迷信思想,以免大多数人被迷信思想洗脑。但古代的君主并不这样认为,要改造儒家思想,剔除“民贵君轻”的思想,让老百姓做顺民,而不要他们做刁民。所谓的顺民就是服从制度管控,信奉神灵和命运,老老实实做农民,哪怕忍受奴役和剥削,也要老老实实贡献粮食。而刁民就是看到了阶级差距之后,愤而反抗的那批农民。

看似“民贵君轻”的思想很理想,其实这种思想根本实现不了,也成了后代君主愚民的一种思想。就像魏征所说的,皇帝像舟,人民像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顺从君主的统治,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君主成天享乐,而人民反抗君主的统治,就有可能推翻现有的政权,重新建立新的政权。但魏征没有说,新建立的政权是否还是像以前的政权一样统治人民?看似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其实他们都受到君主的统治,君主起到的作用才是巨大的。君主用“民贵君轻”的思想来愚民,让老百姓认为自己很重要,而君主并不重要。当老百姓真的这样认为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被重视过,君主所说的“民”只是人民的群体,而不是个体。君主通过强化人民整体的概念来宣扬自己代理人的形象,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权力,而没有真正为人民谋福利。至于人们的个体,君主根本就不看一眼,也觉得他们是面目模糊的一个,根本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当然也就不会为他们谋福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来“民贵君轻”的思想只是一种宣扬的理念,而不是真正重视人民,倘若有君主宣扬重视人民的思想,就一定借助了“人民”这个群体概念,从而加强了自身的权力,也收拢了人心。遇到饥荒和战乱的时候,人们可能会被饿死,而君主照样享受奢华的生活。从这些方面来看,应该是“君贵民轻”,而不是“民贵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