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在集装箱内优雅地绽放。
它是一株生菜。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可它偏偏“一身反骨”,不要“太阳”,不要“雨水”,甚至连土壤也不要。
它要向“看天吃饭”的农业铁律发起挑战。
这并非“撒豆成兵”的魔幻故事。
上海崇明,160多天,
一群年轻人用6个“爆改”后的集装箱
和6张记满了数据的答卷,
打开了人们对于未来农业的无限遐想。
日前,2024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圆满落下帷幕。经专家评委审定,6支进入决赛的队伍中,4支队伍在播种后的38—42天均实现单株生菜产量超150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赛博农人”队夺得冠军;“上海农科院”团队实现一茬生菜超300公斤的产量突破,夺得亚军,并收获“最佳风味奖”;“菜王”由“叶菜侠”队种出,最大株重达460克。
12月27日,拼多多高级副总裁、首席发展官朱政出席颁奖典礼并发言。 潘勇 摄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其信为冠军团队赛博农人队颁奖。潘勇 摄
升级
绿叶先锋队队长魏晓明
拿到决赛用集装箱时,“绿叶先锋”队队长魏晓明心里一紧。箱子只有20英尺,除了一面透明玻璃,再无其他东西。
“设计方案要推翻重来了。”同队的孙维拓说。这支参赛队伍由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组建,起初,他们想将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管控系统在实战中进行应用,但简陋的条件实实在在地泼了他们一盆冷水。
遇上同样问题的“老同志”,还有“上海农科院”团队。作为上届冠军,他们对作物生长手拿把攥,可这一回,影响产量、质量的因素不仅仅是“温光水气肥”。集装箱壁厚、栽培架制作材料的稳定性、LED灯布线的合理性……许多过去不会花太多精力考虑的工程细节,都成了影响最终结果的变量。
“上海农科院”团队队长苗辰
“设计图纸一改再改。进入制作期后,因为担心出现突发状况,或是安装不到位,我每周都要从上海赶去无锡,在现场盯着施工。箱子造好的那天,我也是从无锡开车跟着,一路直奔崇明。”“上海农科院”团队队长苗辰说。
一场关于农研科技的大赛,为啥要考验工程建设能力?
“植物工厂是农业数字化的前沿板块,也是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落地应用的活跃领域,但‘投入大、成本高’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桎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大赛评审组组长赵春江说。
“能耗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做工厂的’和‘用工厂的’并非同一批人,这就导致行业上下游存在割裂、供需无法匹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所长、上海市绿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朱为民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大赛瞄准行业痛点,对赛制进行了全方位升级,不仅将设计与建设、系统稳定性与经费控制纳入评分标准,还特别邀请大众评审对生菜进行匿名品鉴、打分,力求实现“更低能耗、更高产量、更好品质”。
12月6日,15位大众评审对6支团队种植的生菜进行食味品鉴。 倪永孝 摄
一切的“刁难”,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把转化率提上去,把价格打下来!
一个个在决赛启幕阶段被认为是“脑洞大开”的设计,最终成了现实——
冠军“赛博农人”队将集装箱和自然环境设计融为一体,采用双冷源系统利用室外自然冷资源优化能效,对比上届赛事,在栽培面积提升2倍多、产量增加近6倍的情况下,空调能耗占比反而下降了近70%;
“上海农科院”团队从规模化生产摊薄边际成本视角出发,采用垂直吊挂可移动式栽培架,可根据植物生长进程中株幅变化来确定种植架的展开时机,并通过实验确定“优雅”生菜最喜好的红蓝光比,大幅提高口感和营养;
“上海农科院”团队决赛期间给集装箱植物工厂内种植的“优雅”生菜补光。倪永孝 摄
“绿叶先锋”队则省去“操作舱”、放弃风淋室,改用热风墙隔离外界孢子与病菌,创造了本届大赛最高空间利用率2.8,这就意味着他们设计的立体式“新农田”与相同占地面积的传统田间种植方式相比,栽培面积是后者的2.8倍……
“从提出构想、设计、汇报到落地,再到最后的种植运营,每一支队伍都经历了植物工厂完整的生命周期,都把创造力、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每一个箱子都是完整的、可面向市场的产品,让我们感到非常欣喜。”上海花卉园艺(集团)有限公司光明花博邨科技分公司总经理袁伟说。
“跳高”
如果用一个词去总结这趟旅程,苗辰选择了“跳高”。
“最能体现体育精神的就是跳高比赛,即使是冠军选手,最后一跳也会选择自己难以企及的高度去挑战。”苗辰说。
他们挑战的是自己,也是国际一流。
有的队伍成功了。
去年,“赛博农人”队屈居亚军。今年,他们卷土重来,自主研发了边缘计算平台监测环境数据,并通过VPD智能控制系统灵活调控集装箱内温湿度,特别是围绕植物蒸腾产生的冷凝水所研发的回收系统令许多专家直呼“没想到”。
凭借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智能调控,“赛博农人”队最终栽培面积生产效率为0.33千克/平方米/天,每公斤生菜的耗电量降低至12.25千瓦时,日回收水源约20升,达行业领先水平。
赛博农人队队长杨浩
“植物不会像动物和人一样去表达。当植物出现胁迫,这时候再进行环境控制就已经晚了。只有‘对话’植物,据植物真实的生长、生理需求动态调整其生长环境,才能实现高效生产。”“赛博农人”队队长杨浩说。
“叶菜侠”队是“产业派”的代表。在决赛启幕阶段的集装箱改造汇报答辩中,队长解晓巍曾受到过评委的质疑,因为他提出要在决赛中种出单株均重达250克的生菜目标,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国内各大实验室水平。他憋着一口气,就想用成绩说话。
叶菜侠队队长解晓巍
采收当天,“叶菜侠”队队员都揪着心。快到中午,解晓巍收到了小部分采收结果:“没想到商品性这么好,全是A级(最高等级),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团队成员也是急性子,立刻拿来计算器一通按,算出单株生菜均重超280克。
“我们针对比赛制定了一套植物生长环境线性控制系统,而非开关控制系统,在明暗期交替时提供缓冲,让植物更舒服。事实证明,我‘吹的牛’实现了!”解晓巍说。
也有的队伍“掉杆”了。
决赛开始前,“上海农科院”团队就决定向一茬生菜超300公斤的产量、每公斤生菜的耗电量降至10千瓦时的国际顶尖水平发起挑战。他们的策略不可谓不激进,除可移动式栽培架外,还使用了各类光源灯共计300多根,一度被认为会产生过高的能耗。
种植数据出炉的那一刻,有欣喜,也有失落。他们最终耗费3697千瓦时电,种出302公斤的生菜,每公斤生菜的耗电量为12.2千瓦时左右。
“尽管没有完成全部的既定目标,尽管与冠军失之交臂,但这不能算是失败。‘赛博农人’队在比赛中尝试的冷源接入模式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未来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继续降低空调能耗,攻关技术难点。”苗辰说。
“室墨司源”队也留下了遗憾。他们是一群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99后、00后,通过自研物联网系统、算法实现98%精准调控,节能超过35%,获得“最佳节能创意奖”,却在种植策略上遇上了“滑铁卢”,生菜的产量、形态、口感都有待改进。
室墨司源队队长熊元科
但无论成功与否,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每一次跳跃、每一次触顶,都让我国农研科技的“天花板”高点,再高点。
兴农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产品生产国,但离农业强国尚有距离。要建成世界农业强国,核心标志是要率先成为世界农业科技强国。”
当谈及大赛意义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坦言,本次大赛对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只有真正经过了市场的大浪淘沙,“新农人”才能真正蜕变为“兴农人”。
杨浩在蜕变。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时,他是“赛博农人”队队员,“没有烦恼,只用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比赛中,团队首先提出了基于DLI的移动补光技术,一举夺魁,并应用于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看到第一茬草莓成功收获时,“心里特别开心”。
如今,他当上了队长。对标市场,以转化为核心,“纠结”一路相伴,却也如同催化剂一般“倒逼”他快速成长。面对“冠军”这个远超预期的成绩,有意外,但更多的是淡定。
“如果将我们今年的方案应用到大型植物工厂,每公斤生菜的用电成本可以降到行业领先的10度电以内,‘上海农科院’团队的思路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夺冠后,杨浩第一时间进行复盘,“经过这一程,我明显感觉自己在处事上更加成熟冷静,也能够独当一面。”
拼多多也在蜕变。从农产品零售平台起家,拼多多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农副产品上行平台。一路走来,拼多多没有忘记农业初心,始终将其放在发展战略的核心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通过搭建“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支持“科技小院大赛”“全球农创客大赛”等高能级平台,不断助推中国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项大赛成果被写进论文或进入专利实审受理阶段,还有不少已经在实战中得到应用。譬如,“叶菜侠”队形成了多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绿叶菜生产装备体系,在日本、韩国、泰国、阿鲁巴等国家和地区落地;“墨泉”队参赛方案获得了不少市场主体青睐,正在与上海餐饮企业合作,尝试种植健康绿色韭菜。
墨泉队队长秦楚汉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希望鼓励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学家投身到农业领域,打破行业壁垒,利用技术专长、跨界赋能,为农业注入新活力。”拼多多高级副总裁、首席发展官朱政说。
作者: 俞宏浩
本文为“新电商 新未来”主题宣传活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