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一场关于清洁能源的激烈争论在美国政坛愈演愈烈。
据观察者网报道,近日,即将卸任的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以“23万亿美元市场”和“不能割地”等刺激性言论,试图说服特朗普团队保留拜登时期的清洁能源政策。
格兰霍姆表示,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同意应该将清洁能源制造业工作岗位重新转移到美国,“我们为什么要把这片‘领土’割让给中国或其他国家?”
她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紧迫感,呼吁各界共同努力,确保美国在这场清洁能源革命中不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
新旧能源的较量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能源政策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向。《通胀削减法案》投入近3700亿美元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7500美元的电动汽车购置补贴。这项政策在推动美国清洁能源转型的也引发了传统能源阵营的强烈不满。
特朗普提名的下一任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来自石油行业,他对清洁能源的态度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在他看来,美国应该继续发展传统能源产业,保持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与格兰霍姆强调的“全球23万亿美元清洁能源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意思的是,格兰霍姆在游说过程中已经完全放弃了气候变化的论调,转而强调市场竞争和国家安全。这种策略性的转变表明,在美国当前的政治环境下,产业竞争力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困境
深入观察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现状,问题远比想象的要复杂。除了特斯拉这个特例,美国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都处于持续亏损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数据显示,美国电动车企业中,能够独立生产全套配件的只有特斯拉一家,其他企业都不同程度依赖进口零部件。这种产业链的不完整性直接影响了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6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都是通过租赁方式交付使用。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没有政府补贴,大多数企业就难以维持正常运营。
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战略选择
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竞争中,中国通过多年积累已经建立起显著优势。预计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年产量将达到1200万辆,首次超过传统燃油车。这种产业优势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得益于中国在产业政策上的长期坚持和系统布局。
美国传统能源产业与新能源产业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矛盾。石油化工产业作为美国上世纪崛起的基石,拥有庞大的利益网络和深厚的政治影响力。当新能源产业在全球扩张受阻时,这种内部矛盾就更加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团队的政策取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矛盾。取消电动车补贴不仅会影响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可能导致更多企业转向其他市场。特斯拉在这种政策环境下反而可能受益,因为它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稳定的盈利模式。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清洁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3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不是虚数,而是基于全球能源转型趋势的客观预测。在这个巨大的蛋糕面前,美国的政策选择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