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延安在长征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落脚点,因此延安在当时是所有革命者心向往之的圣地,可是当时延安的物质条件也是难以想象的恶劣。与后来相比,每个人衣食住行都非常简陋,为了解决困难,党中央号召所有人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种菜丰衣足食。
可是在一次会议上有战士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毛主席每天都能有一个肉菜吃,这在当时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因此陈云同志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释,道出了毛主席饮食特殊待遇的内幕,人们纷纷感动了。
一、延安的艰苦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和战斗条件。在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首先体现在物资短缺。当时的人调侃自己很多时候是“端上饭碗照影影,睡在炕上望星星”,甚至在反动派加紧封锁和围困时,有的人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子。
为了解决这些物质条件匮乏的问题,人们充分发挥动手能力。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用树枝、杂草搭起窝棚、挖窑洞,甚至露宿野外。在延安当地的学校,一般教师是一人一孔窑洞,学生则是挤在一起睡火炕通铺,翻身都很困难。为了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人们挖野菜、采野果、打猎来解决。在大生产运动以后,每人每月伙食标准为“肉2斤、油15两、菜30斤、盐1斤”,尽管如此,油、肉和蔬菜比过去有了很大增加,但仍然十分有限。
当时共产党的队伍提倡人人平等,在穿衣穿鞋方面也没有太多差别。当时全国许多知识分子响应号召来到延安,因此除极个别来延安的有双皮鞋外,一般人都穿的是布鞋或草鞋,冬天则是做双厚厚的棉袜子套在布鞋或草鞋里。尽管物质条件匮乏,但人们在精神层面却感到无比的富足。学生们在学习方面没有任何懈怠,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验室里,他们都认真地学习、研究。但由于物资短缺,学生们常馋得慌,因为延安太穷,外来客人反而掏钱做东,成为延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面对现实困难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运动。当时军队机关,学校等各级单位都参与进来。这一场运动有效地打破了国民党封锁造成的严重后果,在解决自身困难的同时还支援了抗日前线队伍。可以说延安时期的艰苦条件锻炼了共产党人的意志,培养了队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毛主席的例外
尽管在延安时期的物质条件非常差,但八路军、新四军养兵却非常注重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同步提升,部队里始终坚持官兵平等待遇原则,规定部队人员的待遇,军官以身作则,与士兵共甘苦。当时延安官兵平等、人人平等、没有贪污的社会政治生活氛围及实践,吸引了不少追求平等、自由的青年。国际人士之所以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产生敬佩之情,也是因为延安官兵的积极向上、军队的平等和谐、中共领导人的平易近人。因此,延安当时的生活处处显得平等,让人感觉不到明显的等级制,有什么话都可以说,没人干涉,没有压抑之气,到处是欢快的歌声。
但是在一次开会的期间,有些战士却对延安人人平等的原则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人有特权。那是1943年的一个下午,陈云同志正在组织边区干部进行学习。会议进行到一半,一位年轻干部悄悄地递上来一张小纸条。陈云打开一看,不禁愣了一下。纸条上写着:"既然共产党人一切平等,那么为什么毛主席每天还能比我们多一个肉菜呢?"
陈云知道对这个问题产生疑惑的并非少数,年轻干部由于经验缺失对人人平等的理解也存在局限性,因此他希望借助这个问题,提高干部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深入性。于是他将这个问题公布给了在场的所有人,当场的人也都开始了激烈讨论,有的人认为毛主席作为党中央领导人多吃几个菜都无所谓、但是有的人却认为既然规定了人人平等,那么每个人吃饭用度条件也都必须一样,否则就是搞例外,搞特殊。
在听取了干部们的意见和观点后,陈云同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人人平等,并非绝对平等,也不是平均主义,而是相对平等。每个人对革命的贡献不同,在待遇方面也应该有所差别,而延安时期只是党中央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物质条件匮乏,所以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官兵平等,人人平等制度。而且在当时毛主席由于作息不规律,得了严重的胃病。照顾毛主席的人为了更好地调理他的身体,在瞒着他的情况下,给他加了一个肉菜。
听到陈云同志讲的这个情况,下面突然有一个人也开始说出自己的故事。一位叫老黄的同志说他亲眼所见,在爬雪山、过草地期间,下面士兵们断粮了,当毛主席了解了这一情况之后,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口粮分给了战士们。后来当战士们有了粮食纷纷拿来给毛主席先吃,但是毛主席却号召大家一起吃,这个故事也同样不符合人人平等的原则呀。听到这个故事许多人都沉默了。
于是陈云同志又进一步阐述了人人平等并非绝对平等,队伍里甚至鼓励战士们相互帮助、相互分享。于是他又举例说明了,正如队伍里面人有高矮胖瘦,他们穿的衣服和鞋子也大小不一。而在饮食方面,有的人吃的多,有的人吃的少,如果搞一刀切,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那么就有人饿肚子了。陈毅同志又说,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毛主席虽然多吃一个菜,但是他还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常常工作到深夜,很少休息。如果多吃一个菜能改善主席的身体,那么这样做还是非常值得的。
三、生活朴素的作风
据当时人回忆,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切实贯彻了生活朴素的作风,他经常有吃苦菜的经历。据说毛泽东不仅自己吃苦菜,还经常劝身边的人一起吃。他认为,吃苦味的菜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可以锻炼吃苦的精神。毛泽东曾说:“苦瓜这种菜,我的家乡很多……有些人吃不惯,是怕它的苦味。我不但吃得惯,还一生都爱吃,就图它这个苦味。我这个人一生没少吃苦,看来是苦惯了,以苦为乐了。”这表明毛泽东对于吃苦菜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情感。
在延安时期,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毛泽东和红军常常需要用野菜充饥,其中就包括苦菜。毛泽东曾说,这菜吃起来确实很苦,但它的政治营养很丰富,大家一起吃干革命就不怕苦了。这反映了毛泽东对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要求,以及对领导干部保持官兵一致思想的强调。此外,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生活非常简朴,他没有浪费过一颗米一粒豆,哪怕是吃剩下的锅巴,也要让炊事员加点水熬成稀饭当晚饭。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吃苦的精神,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在饮食上从不特殊化,坚决反对大吃大喝、奢侈浪费。据卫士长李银桥回忆,毛泽东一家的伙食费定的是每天3元,毛泽东看了后,嫌高了点,经李银桥解释还包括“待客的钱”,他这才提笔写了“照办”二字。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亲自参与劳动,扛着锄头开地、种地,浇水、施肥,每当收菜时,更是亲自采摘,用竹筐盛好上交给食堂。毛泽东在延安的居所是三孔土窑洞,一盏小煤油灯下,毛泽东写下《新民主主义论》等众多理论著作。艰苦的条件见证了毛泽东与同志们同甘共苦的岁月。为了节约灯油,毛泽东在写作时将灯头拧大,思考问题时再拧小。1940年5月,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陕甘宁边区抗战军民。毛泽东从自己劳务的菜地里摘了青菜,招待陈嘉庚吃了一顿朴素而难忘的饭。当时,院中放着一张没有油漆的方桌,桌上只有青菜、咸萝卜干,加一碗鸡汤。
毛泽东在延安及后来的生活中,以身作则展现了极其简朴的生活方式。许多人都知道,毛主席有一件白色泛黄的棉质睡衣,这件睡衣材质一般,样式普通,但上面竟打了73个补丁。这件睡衣毛泽东穿了20多年,一补再补,直到实在无法修补,才“退役”。毛泽东会见英国首相艾德礼时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裤子,这显示了他即使在正式场合也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他还经常嘱咐工作人员,生活用品不要多买,需要多少就买多少,不能浪费。他的生活用品总比别人的要“结实耐用”,即便是破损了也要在修补以后继续使用。
信息来源:
[1]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暨劳模精神理论研讨会举行.中国工会新闻网
[2] 1943年,叶剑英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纺线. 人民网.
[3]毛主席的睡衣有73个补丁 一穿就是二十年.光明日报.
[4]回眸延安时期的拥政爱民运动.中华魂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