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色和平与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碳中和国际研究院,近期举办了《碳市场2.0:林业碳汇的国际进展与本土实践”媒体工作坊》,与来自研究机构、咨询机构、社会组织与媒体的嘉宾共同探讨,挖掘林业碳汇领域值得报道的故事。

在开场环节,绿色和平传播经理蔡元慧表示,目前关于碳汇项目的媒体报道并不罕见,尤其是在地方媒体,许多报道倾向于从绿色金融成果的角度来报道林业碳汇交易。然而,单一角度的报道无法充分呈现林业碳汇话题的复杂性,我们也需要把当前以林业碳汇名义而产生的不合理、不规范问题展露在阳光下,以更客观、更多元的维度来分析和报道这一主题。

在东南亚、非洲和美洲,一些林业碳汇项目在实施多年后,在近年被多家媒体的独立调查发现存在数据造假和重复计算等问题。这些“明星项目”是否真正实现了它们所宣称的减碳效益?当减碳目标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哪些解决方案是真正值得推广的,哪些需要我们批判性地审视?

针对这些问题,多位长期观察碳市场变化趋势的嘉宾,在后续分享中对近年来林业碳汇交易的发展进行了系列分析回顾。

碳市场报道:如何杀出自己的市场?

分享人:吕雅宁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

买一张‘碳中和’机票,是高碳行为的“赎罪券”吗?种一棵树,真的可以抵销当下的碳排放量吗?每一片森林,都可以“让空气变成钱”吗?一场森林大火之后,碳汇是否就变成了碳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雅宁曾经在36氪担任记者,撰写了多篇关于碳信用市场机制及相关争议的文章。

吕雅宁分享到,在碳市场领域,国内媒体在很多话题上还有很大的报道空间。包括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下一步扩容;国际碳市场机制,特别是《巴黎协定》第6.4条款涉及到的跨境交易和双重计算问题;自愿碳市场的项目监管与风险问题等。

吕雅宁还发现,在碳市场报道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常常被混淆,例如混淆强制碳市场及自愿碳市场,混淆地方试点与全国碳市场。有时,碳市场报道还会“听风就是雨”,传递模糊信息。例如: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9)开幕后,很多媒体报道说全球碳市场由此启动,但事实并非如此;另外,这几年有关CCER重启的话题被频繁报道,不时会出现“CCER正式重启”的新闻标题,但实际 上报道时只是一些前期准备工作的推进,而非正式重启 。

吕雅宁建议,在报道中,需要注重信息素材的科学客观性,尽可能参考权威的信息来源;挖掘碳市场的多面性,采用辩证性思维,思考经济效益背后的多元影响;从读者更加熟悉的角度切入主题,并融入更多地方叙事,加强与公众生活视角的链接。

不止于碳:

多重效益森林修复的实践案例

分享人:窦虹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多重效益森林是协同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治理的选择,是助力‘双碳目标’和’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的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窦虹分享了云南腾冲CDM小型再造林景观恢复项目实施中的经验,该项目以恢复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标,并将当地社区受益作为目标之一。项目不仅是全球第一个获得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标准)金牌认证的多重效益森林项目,也是全球第二个成功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项目产生的碳汇量在国际市场上出售,让2108名农户得到林业碳汇收益。

窦虹表示,国际林业碳汇买家更愿意参与多重效益森林的林业碳汇购买,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协同。她建议,林业碳汇项目在开发中,需要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社区受益。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应避免以碳作为单一指标,避免项目给生物多样性和社区利益带来的负面影响。

窦虹还分享了多重效益森林在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NBSAP)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她表示多重效益森林是助力“双碳”目标和NBSAP目标实施的重要途径,多重效益森林的原则应该应用于林业碳汇和各类森林生态修复活动中。

放弃“碳中和”的背后:

国际化企业对林业碳汇的态度变化

分享人:彭纪来 商道纵横咨询管理合伙人,

北京公司总经理

高质量的林业碳汇和企业ESG报告一样,披露和第三方评级是关键,确保信用是基础,只有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才能使林业碳汇交易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彭纪来的分享,国际企业对待林业碳汇的态度有一个演变过程——从最初将林业碳汇视为单纯排放补偿工具,到现阶段将林业碳汇作为净零战略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多重效益和长期环境影响。展望未来,彭纪来认为碳信用市场将朝着质量导向、多元主体参与、制度完善和市场统一的方向发展。

彭纪来介绍了一些国际互联网企业使用林业碳汇抵销其排放,以期实现净零目标的案例。然而,他也提醒,林业碳汇项目周期较长,项目管理和运营存在长期风险,同时由于其减碳效果存在争议,如果企业过度依赖购买林业碳汇而非减少自身排放,可能面临外界质疑,认为其是“漂绿”行为。彭纪来建议,企业应该优先自身减排,碳抵销仅是辅助手段,同时企业应对林业碳汇项目持审慎态度,充分考虑其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彭纪来分享了企业ESG的发展历程。随着市场披露监管要求的发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披露做起。第三方评级机构的介入确保了披露内容的诚信。此外,随着行业领军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预计将有更多企业开始披露ESG相关信息。但同时他提到,目前有超过10个与企业ESG相关的披露框架和标准,但它们在指标体系、侧重点和目标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如何建立全球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框架和指标体系,是目前的一大挑战。

彭纪来还表示,目前很多企业对高质量高诚信的林业碳汇并不了解,通过媒体进行科学报道和宣传普及就显得更加重要,以帮助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和合理使用这些项目。

圆桌讨论:

从《巴黎协定》第六条到COP30: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刚刚闭幕的COP29到明年在巴西举办的COP30,森林保护和林业碳汇预计将成为气候变化谈判的热门议题。

在圆桌讨论中,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理事长兼院长李怒云强调了额外性、真实性、唯一性、保守性的原则是确保林业碳汇能够贡献于气候变化减排的原则,她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应在林业碳汇项目中得到重视,以避免林业碳汇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破坏。李怒云还指出,社会组织在国际气候谈判和标准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认为中国可以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品设计和标准制定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北京汇智绿色资源研究院创始院长、首席专家李金良指出,林业碳汇方法学的开发是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方法学的开发需要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利益。展望未来,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需要将生物多样性和碳减排结合起来。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碳中和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立教授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类措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需要被重视,以避免各类新能源项目对生物多样性带来潜在危害。

企业碳中和与林业碳汇项目顾问杨方义分享了对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6和COP29的观察,他认为林业碳汇交易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一定的资金,但不应过分依赖和夸大林业碳汇项目所能带来的资金。他提到,巴西正在推动的热带森林永久保护基金(Tropical Forest Forever Facility)这样的非市场方法可能会成为未来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的资金机制,值得国内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