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京畿路”,现在是一条火热开发中的文旅观光路,与周边某些城市完全人造的景点不同,这条马路的建筑面貌和历史背景是完全真实的,是镇江近代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见证。

该路现有路段全长不过500余米,大致从伯先路\宝盖路交叉口,直到老火车西站三岔口,通中山北路、朱方路。

京畿路的位置原叫“金鸡岭”,太平天国后才逐步变为京畿岭的称呼。

镇江城西开发前的京畿岭(金鸡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江城西开发前的京畿岭(金鸡岭)

这一山岭在云台山和宝盖山之间,形成了一个隘口通道,成为旧时镇江城西的军事关隘。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清军与太平军为了这处山岭反复争夺,死伤无算。

布置在云台山-宝盖山上的火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置在云台山-宝盖山上的火炮

1875-1878年间,镇江英国租界当局在云台山脚下以东位置开始修筑马路。

从西大街(大西路前身)山脚下起,向西南修了正马路一条,可以通往高资等地,即是现在伯先路的前身。正马路中,又修支路两条,北侧的一条往东南方向,也就是现在的宝盖路。

1889年2月“火烧洋楼事件”中,被摧毁的镇江英租界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9年2月“火烧洋楼事件”中,被摧毁的镇江英租界建筑

镇江通火车后,火车站(老西站)到市区,在京畿路段只有一条小道联络,极不方便。

辛亥革命后,镇江驻军师参谋长、镇江卫戍司令李竟成,深感镇江城市建设残破不堪,商业凋敝,认为修筑一条从京畿岭通往火车站的宽大马路,对扩大市场繁荣大有脾益。于是邀请陆小波、袁耀楣等,共商修路大计。陆、袁爽快,各承担赞助数万元,并且动用了大清裕宁银行的部分款项,李竟成也捐助了自己几个月的薪饷。

马路修好后,全市欢腾,这段路也就被镇江民众命名为“竟成马路”。

李竟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竟成

1920年代后,南京政府上台。出于某种原因,这条路被改为了“京几路”,直至演变为现在的“京畿路”。

再说到李竟成(1881-1935),镇江大路人。

其祖父辈由扬州迁镇江,种地为业。李竟成的父亲名叫李裕柏,曾经参加过太平军,当过掌旗官。

李竟成为其父第三子,后随赵声(赵伯先)父亲读书,也就与赵声结识。

1904年,南京有清军招兵,李竟成随着赵声一起入伍,曾当过队长(新军“正目”)。后又入学南洋讲武堂,1909年中断学业去香港参加光复运动。

黄花岗失败后,李竟成到上海。武昌起义后,回到镇江与驻镇新军35、36标的管带林述庆、章祖衡加强工作,开始反清光复策动。

李竟成在镇江住三益客栈,召集一些有志人士,以镇江洋浮桥(现中华路后街)的万宜楼旅馆为据点联络,并利用和扬州清军缉私营徐宝山的亲戚关系,加强力量。

辛亥后,镇江成立军政府,林述庆当都督,李竟成任军务部长。

袁世凯上台,林述庆被骗到北京,后被毒死。袁派顾忠琛来镇江做驻军师长,李竟成做少将参谋。后李被排挤,做了有名无实的镇江卫戍司令。再后来,袁世凯复辟,李竟成通电反对被通缉,避居上海租界。

1916年,李竟成对混乱的时局心灰意冷,退出政治回到大路老家,开办了一个小烧窑场,种了十几亩芦苇滩田,主要和和尚来往,1935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