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请关注陈历杰并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更新!

再见爱人4》已经走到了尾声,李行亮和麦琳这一对在夫妻36问中的表现还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上次李松蔚来后,不得不说,两个人都有了一定的转变,尤其李行亮,不过一旦涉及到谁应该道歉的问题,两个人“鬼打墙”的沟通模式又回来了。好在这次李行亮选择了及时叫停,而麦琳似乎也不再纠缠不休,最后两个人还算平稳收场,没有引发观众进一步的创伤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麦琳的性格问题,看字幕区还是对她铺天盖地的嘲讽甚至是谩骂,尤其当她说到她和李行亮的共同点都是一样善良的人,很多观众表示不认同,要不断质问李行亮究竟看上了麦琳哪一点?

而当麦琳说到要对童年的自己说什么时,麦琳很动情,说要好好抚慰童年的自己,告诉她值得被爱,也提到了似乎没有做过让父母骄傲的事情。可以看出她童年至少在被看见和被认可方面,确实缺失的功课还是挺多的,但是不是这些是造成她目前自我中心,不断向伴侣索取情绪价值的根本原因呢?麦琳这样的情绪化问题和既要又要的矛盾,究竟如何才能破局?

1

没有原生家庭是完美的

说到原生家庭,我不得不提《被讨厌的勇气》中关于原因论与目的论的争锋,原因论认为,原生家庭的创伤造成了我们现在的性格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原生家庭去看自己究竟伤在何处,看见即疗愈只有真正看见创伤的来源,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为童年的创伤要用一生来治愈。

但目的论却认为,我们之所以有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是因为曾经的创伤导致的,而恰恰是这样的问题能给我们带来某种“好处”,这种好处让我们依赖这些问题,尽管代价不菲,但是因为面对真相是残酷的,把锅甩给原生家庭正好可以让自己得以逃避责任所以我们之所以没有改变,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说实话,两种理论其实都有其合理之处,不然创立原因论的弗洛伊德和创立目的论的阿德勒就不会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了。但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我们确实还是需要有所取舍。我个人的经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容易情绪隔离和压抑的人来说,比如像李行亮,我可能会更倾向于和他谈原生家庭给他的限制性信念和模式如何影响了他的情绪表达,会让他练习更多地释放攻击性和直面冲突。

但是对麦琳,我恰恰不会和她过多谈论原生家庭,因为她很容易陷入到一种自怜自艾的情绪当中,会更容易拒绝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更容易拒绝成长与改变,毕竟,做一个巨婴,如果没有实际的不利后果,能够不断索取,对很多人来说又何乐不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成年人必须为自己的情绪负全责

对麦琳,假如她来找我,我会更倾向于引导她看到每个原生家庭都是不完美的,而走向成熟的路径只能依靠我们选择那条相对更难更不容易的路,那就是承担责任,学会自律,管理情绪,懂得取舍。

正如黄执中总结的,麦琳的根本问题其实是不愿意直面成年人的选择本身就是需要做取舍的,或者说任何一个选择背后都是有代价的,我们不可能既要又要还要,我们需要明白,有些目标之间本身就是矛盾的,比如说麦琳既希望李行亮能够哄她,给她提供情绪价值,甚至直接回答所谓的标准答案(像杨子那样的不走心),又希望李行亮能够对她非常的真诚和走心,总结起来就是要非常真诚走心地哄她,要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其实就是强人所难。并且也把自己摆到了一个弱者的位置,因为当你认为是一个巨婴,需要男人来哄的时候,男人怎么可能从骨子里能够平视和尊重你呢?

这样的矛盾需求还有很多,比如她希望李行亮夸她漂亮,在心里认为她是完美的,但是对于李行亮说她像张曼玉,她又完全无感,甚至面对李行亮真心夸她让李行亮骄傲的部分,她都是一笔带过。而张泉灵那期则更有意思,她一方面说想走进李行亮的世界,更多理解对方,让彼此有更深的沟通,又说对他的音乐完全不感兴趣,也不想去了解……

麦琳给我的感觉,最重要的问题还是逻辑不好,确实缺失能够评估自己需求合理程度的能力。而至于课题分离这些比较难的心理技术,估计她会听得云里雾里,而她目前整个焦虑的状态也让她没有办法沉下来认真学习,尤其是反思自己模式的问题,所以,我想起来了吴军当时给智商学历较高的男性择偶的建议——找老婆最重要的品质是,聪明。

因为聪明的女人,才能真正从底层去理解你,尤其你的想法不随大流的时候,她能够看懂你不走寻常路背后的行事逻辑,甚至能够给你真正的支持。聪明的女人也更容易不走极端,能够找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需要,并且懂得自我调节。而最重要的是,聪明的女人大概率会选择自我成长,在成长中去化解目前的困境。

所以,我只能说,麦琳性格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她不想选择那条更难的自我成长之路,而更愿意选择那条比较熟悉的情绪勒索之路,因为控制李行亮对她来说更容易,而要真正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人生,要难得多的多。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亲密关系的质量非常符合木桶的短板理论,往往由两人中那个水平较低的人决定。所以,拥抱终身成长,学会为自己负责,彼此相互滋养,才是亲密关系走向深度的高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