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调是广西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民间又称之为“哪嗬嗨”或“咿嗬嗨”。各地彩调名称不一,柳城彩调俗称调子戏或采茶戏,是柳城流行区域最广、最富于地方特色、最古老也最受各族人民喜爱的草根剧种之一。
柳城彩调剧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身段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技艺等极富特色。彩调唱腔轻快活泼,语言风格谐趣幽默,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史料记载和考证,柳城彩调早在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就有靖西村何氏艺人建戏楼唱戏,柳城调子戏十分兴盛,六塘建成三界庙新戏楼,洛崖街建成专供演戏用的 “万年台”,河西一带还有艺人进行演出活动。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十年,柳城大埔靖西调子“八仙班”和六塘三界调子班先后成立,活跃在本县及邻县宜州、罗城等地,柳城“调子窝”远近闻名。
历史上,彩调于清末走向衰败,上世纪30年代各地实行“禁调”,柳城调子戏处于消亡边缘。新中国成立后,柳城彩调重获新生,业余彩调文艺队遍布全县乡镇村屯,彩调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1955年3月,大埔靖西村调子“八仙班”弟子何长佑奉调到南宁参加广西赴京演出团,排演传统调子戏《龙女与汉鹏》、《王三打鸟》晋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荣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然而文革期间,彩调又被打压,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恢复元气,但那一时期孕育柳城彩调的土壤已逐渐荒漠,抢救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上世纪70年代,大埔靖西村调子“八仙班”培养出18 位第五代关门弟子;2010年,广西彩调剧团的周锡生带薪回乡,与调子“八仙班”第五代关门弟子何秋萍一道成立老还童彩调剧团,培训中成年演员,创办公益性少儿彩调培训班,让濒临消亡的柳城彩调逐渐出现生机焕发活力。
在近十几年的传承与发展中,柳城彩调在小学创办有培训基地,在中学创建有社团。周锡生与何秋萍作为校外辅导老师,将彩调传统唱腔、表演身段与当代少儿舞蹈元素有机融合,创编出一套独特的少儿彩调课间操,在小学1-3年级全面推广普及;排演的《刘三姐》名段“骂媒”和“盘歌”、《王三打鸟》选段“四门摘花”等十多个彩调传统戏精选片段和新编的现代自创小戏,频频在市县传承非遗文化示范展演或比赛中获得最高奖项和好评,演员还先后荣获地方戏小梅花金奖。
2016 年,柳城彩调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柳城彩调)保护传承基地”扎根老还童彩调剧团;周锡生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城彩调)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柳城彩调重新回到了人民群众的身边,走进孩童的心里,也走向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以上内容为中共柳城县委宣传部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属柳城县融媒体中心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中共柳城县委宣传部主管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文来源: 吴再丽 覃国松 陶燕英
值班编辑:张琳
责任编辑:韦晓平
值班总编:冯艳芳
责任监制:徐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