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数据构建国家基础设施。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是首份有关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文件。
1月6日,在国家数据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领导介绍了“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月6日,国家数据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沈竹林,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赵志丹,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此次发布会,重点介绍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内涵,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步骤和意义、下一步措施等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数字经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国数字化发展拔节而上、积厚成势,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数字基础设施。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沈竹林指出,随着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数字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数字化发展的态势,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
“如何推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沈竹林表示,为回答“什么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如何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方向是什么”,国家数据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科研机构、高校、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制定《指引》,力争能够说清楚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发展愿景和建设目标,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协同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全面支撑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发展。
沈竹林进一步表示,对于《指引》的出台,期望能产生四方面的效果。首先,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推动技术收敛,为技术的基础设施化奠定基础。再者,有利于降低企业数据开发利用门槛,培育数据产业良好生态。最后,促进社会有效投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什么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作为引导和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文件,《指引》首先明确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内涵。
沈竹林指出,经过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认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从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角度出发,能够向全社会提供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服务等全流程的新型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集成硬件、软件、模型算法、标准规范、机制设计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技术架构,二是主要功能,三是类别构成。沈竹林解释说,首先,从技术架构来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数据流通利用设施,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网络设施、算力设施、安全设施;从主要功能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涵盖了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等数据流通利用的全过程;从类别构成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区域、行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基础设施。
促进开放共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是推动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目标。沈竹林进一步强调,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设施互联互通是基础,数据全域可见是源头,便捷高效是动能,安全可信是保障。
沈竹林认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过程中,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第一是遵循“三个统一”夯实数据基础设施底座,三个统一是“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 第二个关键是遵循市场规律培育产业生态;第三个关键是遵循法律法规和安全要求。
下一步,随着数据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国家数据局在工作中要边研究、边验证、边迭代,有节奏、分步骤地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共享,实现数据要素价值的充分释放。沈竹林表示。
如何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指引》提出了相关建设任务的愿景和目标,为下一步工作给出了具体指引。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指出,希望通过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汇通海量数据、惠及千行百业、慧见数字未来”的美好愿景,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提出了三阶段目标来指导推进。
第一阶段,到2026年,利用2—3年左右时间,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
第二阶段,到2028年,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盖。
第三阶段,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意义是什么?
《指引》是国内关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份文件,对加快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选择。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制度、技术、应用的有效承载,是释放数据价值的物理依托。研究机构预测,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为10%左右。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就是为了支撑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大规模数据流通利用,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发挥海量数据优势和丰富场景优势,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动力。
其次,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每一轮技术变革都会孕育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基础设施也将推动新一轮产业发展。正如农田水利等设施支持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公路、铁路、电力系统等设施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网络、算力、应用等设施支撑了数字经济发展。当前,全社会进入了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时代,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成为释放新时代“数据石油”价值的关键。
最后,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这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保障各类经营者依法平等使用数据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数据总产量达到32.85ZB,同比增长22.44%,但是仅有2.9%的数据被保存,企业超过一年未使用的数据占比近四成,数据流通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满足数据流通利用和价值释放需要。
如何打造算力支撑底座?
算力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科技创新进步、实现社会高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赵志丹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纵深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相应规划建设10个数据中心集群,推动枢纽节点算力规模持续增长、东中西部算力资源分布更趋均衡、绿色算力供给水平稳步提升,为数据要素价值发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效赋能了各行业各领域多场景应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算力的底座支撑作用。赵志丹进一步强调。
首先,统筹推进算力资源一体化布局。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强化算力中心统筹布局,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动东中西部算力协同发展,实现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供给与各地区算力需求高效匹配。统筹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布局,促进多元异构算力资源服务有机协同。
其次,深化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打造低成本、高品质、易使用的算力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各级各类数据基础设施用好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提升数据多样化处理能力,促进数据可信流通和商业化应用。充分挖掘政务、金融、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算力需求,推动算力在更多生产生活场景的应用落地。支持企业参与算力全产业链生态建设,支撑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算力发展与安全保障一体化部署。
第三,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协同发展。推动算力中心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提升算力中心能效水平。加强大型风光基地和算力枢纽节点联动,引导新建算力中心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布局,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促进更多绿色电力转换成绿色算力。
如何畅通数据网络设施?
为了更好地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优质的网络设施是关键之一。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推进网络设施演进升级,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筑牢坚实底座。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表示,一是有序拓展了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截至2024年11月底,5G基站总数达419.1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1.5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792万个,比上年末净增489.6万个,实现从“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的跨越。二是稳步增强网络互联能力。围绕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不断拓宽集群之间的直达链路带宽,带宽已达923Tbps,400G端口数量也大幅增加至9000个。开通了南宁、太原、哈尔滨等2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杭州、上海、深圳、中卫和武汉等5个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有序建设运营。三是持续提升算力供给水平。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超过88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68EFLOPS。
网络和算力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算网协同发展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了有力保障。孙姬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协作,按照“点、链、网、面”的工作思路体系化推进相关工作,持续提升算网综合供给能力。一是稳步推动优化算力布局,实现算力中心“单点提质”。二是着力强化技术协同创新,促进算力产业“串珠成链”。三是适度超前建设网络设施,加快网络升级“连算成网”。四是持续丰富算力应用场景,引导模式创新“全面赋能”。
如何推动《指引》落地实施?
《指引》的印发令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有章可循。为确保各项任务能够因地制宜、有效落实,《指引》将重点采取多方面措施。
首先,将继续支持技术先行先试。杜巍表示,2024年,国家数据局在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区块链、隐私保护计算等方向上,部署了先行先试任务,力争挖掘和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典型实践。今后两年,国家数据局将在此基础上,以实际应用场景需求为牵引,进一步扩大先行先试范围,为寻求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最优解积累经验。
其次,将以运营机制创新为突破,激发“源头活水”。杜巍指出,要遵循市场规律,明确建设、运营、投资等各类主体责任界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活内驱动力,促进央地、政企多方协同,建设好、运营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同时,将加大各类资金支持力度。杜巍强调,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资金等中央财政性资金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在数据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资金安排、课题研究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附:发布会问答实录
记者:我们了解到《指引》是国内关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个文件,请问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从三个方面介绍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考虑。首先,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选择。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制度、技术、应用的有效承载,是释放数据价值的物理依托。研究机构预测,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为10%左右。我们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就是为了支撑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大规模数据流通利用,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发挥海量数据优势和丰富场景优势,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动力。
其次,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每一轮技术变革都会孕育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基础设施也将推动新一轮产业发展。正如农田水利等设施支持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公路、铁路、电力系统等设施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网络、算力、应用等设施支撑了数字经济发展。当前,我们进入了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时代,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成为释放新时代“数据石油”价值的关键。
最后,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这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保障各类经营者依法平等使用数据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数据总产量达到32.85泽字节(ZB),同比增长22.44%,但是仅有2.9%的数据被保存,企业超过一年未使用的数据占比近四成,数据流通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满足数据流通利用和价值释放需要。
记者:算力是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基础,请问下一步如何推进算力设施建设,更好发挥其支撑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赵志丹:算力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科技创新进步、实现社会高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纵深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相应规划建设10个数据中心集群,推动枢纽节点算力规模持续增长、东中西部算力资源分布更趋均衡、绿色算力供给水平稳步提升,为数据要素价值发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效赋能了各行业各领域多场景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3方面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算力的底座支撑作用。
首先,统筹推进算力资源一体化布局。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强化算力中心统筹布局,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动东中西部算力协同发展,实现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供给与各地区算力需求高效匹配。统筹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布局,促进多元异构算力资源服务有机协同。
其次,深化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打造低成本、高品质、易使用的算力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各级各类数据基础设施用好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提升数据多样化处理能力,促进数据可信流通和商业化应用。充分挖掘政务、金融、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算力需求,推动算力在更多生产生活场景的应用落地。支持企业参与算力全产业链生态建设,支撑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算力发展与安全保障一体化部署。
第三,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协同发展。推动算力中心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提升算力中心能效水平。加强大型风光基地和算力枢纽节点联动,引导新建算力中心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布局,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促进更多绿色电力转换成绿色算力。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如何理解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内涵,如何把握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关键?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个全新概念和范畴。经过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从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角度出发,能够向全社会提供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服务等全流程的新型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集成硬件、软件、模型算法、标准规范、机制设计等在内的有机整体。说起来不好理解,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把握,一是技术架构,二是主要功能,三是类别构成。首先,从技术架构来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数据流通利用设施,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网络设施、算力设施、安全设施;主要功能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涵盖了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等数据流通利用的全过程;从类别构成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区域、行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基础设施。
促进开放共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是推动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设施互联互通是基础,数据全域可见是源头,便捷高效是动能,安全可信是保障。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过程中,需要把握三个关键:
第一关键是遵循“三个统一”夯实数据基础设施底座。三个统一是“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其中,统一目录标识确保了全域数据可见,统一身份登记实现了数据共享主体可信,统一接口要求支撑数据可流通,这三个统一夯实数据基础设施的底座。
第二个关键是遵循市场规律培育产业生态。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建设过程中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和智慧,发挥协同作用。要通过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信息通信、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咨询设计、运维管理等相关企业。同时要发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赋能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要建立健全项目谋划储备和协同服务、项目督查考核等一系列机制,搭建高水平分工协作体系。
第三个关键是遵循法律法规和安全要求。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建设数据基础设施,首先要筑牢数据安全“防火墙”,推动安全保障体系与流通利用等设施能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能够按照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数据流通范围、影响程度、流量规模,区分使用场景和用途用量,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相关标准规范,确保流通数据来源合法、隐私保护到位,同时流通和交易也是规范的。
下一步,随着数据基础设施不断发展,我们在工作中要边研究、边验证、边迭代,有节奏、分步骤地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共享,实现数据要素价值的充分释放。
记者:为了更好地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也必不可少,请问如何更好发挥网络设施的支撑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持续推进网络设施演进升级,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筑牢坚实底座。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有序拓展了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截至2024年11月底,5G基站总数达419.1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1.5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792万个,比上年末净增489.6万个,实现从“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的跨越。二是稳步增强网络互联能力。围绕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不断拓宽集群之间的直达链路带宽,带宽已达923Tbps(太比特每秒),400G端口数量也大幅增加至9000个。开通了南宁、太原、哈尔滨等2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杭州、上海、深圳、中卫和武汉等5个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有序建设运营。三是持续提升算力供给水平。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超过88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68EFLOPS。
网络和算力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算网协同发展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我部将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协作,按照“点、链、网、面”的工作思路体系化推进相关工作,持续提升算网综合供给能力。主要包括4方面:一是稳步推动优化算力布局,实现算力中心“单点提质”。按需推动算力设施建设,加强智算等资源供需匹配,深化算力设施、网络质量等统筹监测,优化市场资源要素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鼓励算力中心使用绿电等能源,实现低碳发展。二是着力强化技术协同创新,促进算力产业“串珠成链”。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和协同攻关,组织开展算力强基“揭榜挂帅”,推进计算架构和软硬件生态建设。加快算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共性标准制定,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三是适度超前建设网络设施,加快网络升级“连算成网”。指导基础电信企业规划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扩大千兆网络覆盖范围,有序推进5G网络演进升级。按需部署干线400G和城域800G高速光传输系统,打造高速稳定的传输通道,更好支持数据的流通和利用。四是持续丰富算力应用场景,引导模式创新“全面赋能”。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培育推广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效应突出的算力应用场景。依托算力产业发展方阵平台,深化多方主体交流合作,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遴选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方案,深化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
记者: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我们关注到文件里提出了愿景和目标,下一步为实现这个目标有哪些着力点,如何推进?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我们希望通过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汇通海量数据、惠及千行百业、慧见数字未来”的美好愿景,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提出了三阶段目标来指导推进。
第一阶段,到2026年,利用2—3年左右时间,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
第二阶段,到2028年,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盖。
第三阶段,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记者:近年来,许多行业、地区在数据领域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探索,请问这些是否形成了一些经验成果?这些行业、地区的数据基础设施未来将发挥哪些作用?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近年来,各行业、各地区踊跃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也形成了一些经验成果,这些经验成果大部分是通过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路线和应用实践带来的。
比如,国家气象局利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已面向全球132个国家、全国21个行业领域提供12PB数据量的数据产品,支撑保障9800多项国家重点发展计划、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科技研发,间接支持产生8000多项科技成果。
我们还了解到,农业农村部利用隐私保护计算设施实现了卫星遥感、农作物图斑等大体量、高敏感时空数据的安全、高效流通利用,覆盖全国超过2000县级行政区、600万农户,完成农作物收成的预测,也为广大普通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从地方上来看,有的地方建设了目录链、授权运营链、主体授权链、电子存证链等基础服务链,促进了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有的地方依托健康医疗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内公共卫生临床诊疗全覆盖,汇聚基因、蛋白、代谢等20PB多组学数据,形成一站式人工智能制药公共技术服务能力;还有的地方建设园区工业数据平台,融合多元能源数据,智能预测调控光伏与柔性负荷,助力园区年均减少碳排放量约13000多吨。
从发挥的作用来看,这些行业数据基础设施、区域数据基础设施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数据基础设施承担着促进产业上下游纵向贯通、深度赋能行业提质增效等任务,区域数据基础设施承担本地区公共数据归集、开发利用和安全治理等任务。通俗来讲,行业是“条”,区域是“块”,所以我们要加快推进“条块结合”、设施互通,并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致力于促进数据低门槛、高可靠、大规模流通,促进数据共享。通过行业和区域数据基础设施的广泛部署,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公共数据基础服务体系,实现“一点接入,全网流通”,促进数据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充分利用。
第二,致力于促进多业态数据交叉融合应用,释放全新价值。通过行业和区域数据基础设施的协同联动,加速数据在不同场景、不同领域的复用,推动各行业知识的相互碰撞,加快孕育新产品、新服务,创造新的价值。
第三,致力于降低数据开发利用成本,提供更普惠的公共服务。通过行业和区域数据基础设施的贯通应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广数据公共服务,让广大用户能够普惠地获得隐私保护计算、数据安全治理等资源和服务。
未来,我们期望各地方、各行业、各领域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总体框架下,加大创新探索力度,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条块结合”和设施互联互通,更好发挥行业和区域数据基础设施的作用。
记者:请问《指引》发布后,未来会有哪些重点工作举措,如何推动《指引》落地实施?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指引》印发以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有章可循了。为确保各项任务能够因地制宜、有效落实,我们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我们将继续支持技术先行先试。2024年,我们在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区块链、隐私保护计算等方向上,部署了先行先试任务,力争挖掘和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典型实践。今后两年,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以实际应用场景需求为牵引,进一步扩大先行先试范围,为寻求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最优解积累经验。
其次,我们将以运营机制创新为突破,激发“源头活水”。遵循市场规律,明确建设、运营、投资等各类主体责任界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活内驱动力,促进央地、政企多方协同,建设好、运营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同时,我们将加大各类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资金等中央财政性资金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在数据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资金安排、课题研究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国家数据局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整理)
采写:高超
编辑:高超
指导:辛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