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年代迎大年,农村大集上最热闹、最繁华,最聚人的地方就是卖年画的那块儿了,平时在父辈嘴里口口相传的故事人物和精彩剧情都跃然纸上,每个年画都色彩艳丽,一片喜气洋洋。
我小时候家家都会买几幅回家装点门面,喜庆过大年,年味十足。
年画有很多种,有单幅的,像年年有余的喜庆娃娃图,必须是要贴到炕头的;
有老寿星图,
还有四联屏的,四条屏一般是有4幅,比如常见的仕女图,小时候我家里就买过,非常漂亮,当时喜欢的不得了。
也有4幅的四季花鸟画。
而大多四条屏都是12幅,16幅。每一小幅的下面会有文字描述故事剧情,和小人书一样,但是剧情更浓缩,毕竟是要把一个故事用十几张图片表达出来,写的都是高度概括的剧情。
就这个《花为媒》,记得小时候尤其深刻,每幅画都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想忘都忘不掉啊!
右上角第一幅图,是张五可,张家五姑娘,那个要飞奔的动作现在还清晰在脑子里了呢,现在再重温一下,那么亲切呢!哈哈!照镜子的,“你长得怎么这么好看呢?那王俊卿怎么就看不上你呢?”
而大部分条屏画的取材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像中国的神话故事《天仙配》。
白蛇传等神话传说。
在我小时候民间故事广为流传,还有在民间传唱的戏曲故事。《花为媒》,《拉郎配》,
《杨家将》,
还有四大名著的《红楼梦》,
《三国演义》,
《西厢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些故事耳熟能详,这些人物经久传唱于民间。当时县里有剧团,会下乡唱戏,唱的都是这些,所以印刷的年画也是这些内容,艺术宣传都是一致的。
墙上年画每年一更换,有的时候撤掉,有的时候新年的覆盖旧年的。人总是爱恋旧,小时侯贴年画时,我总是爱往下一层去看以往的年画,明明都已经看了一年了,还是舍不得。
那时年画都用浆子糊的,一贴就是一整张的贴死,所以基本都是下一年的直接覆盖了,所以有时候,还可以扒掉上面一角去看,去回忆往昔年画。
那个时候,尤其农村书、图画很少见,电力不足,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月,看年画是那时民间文娱的一部分。
谁的童年都有几个比较好的小伙伴,我也一样,天天粘在一起,不是我来找你就是她来找我玩。
而年底家家贴上了年画,那么去了谁家就是要先去看人家的年画,每一家年画都有不同,除了看故事,还不错眼睛的看画上的人,看衣服,看装饰,喜欢的不得了。
而这些精美的年画对那时的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为枯燥的农村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培养了农村孩子的艺术修养。
我的姐姐小时候特别喜欢画画,画的都是美女。
她画的人物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自己去创作不同的发型,不同的服装。不止这些,关键是她能够把人物画的惟妙惟肖,传神灵动。
这都得利于经常看这些有美女的年画,但可惜的是她没有在这条路上持续下去,现在让她画,早就没有了当年的灵气,画不出那么传神的、表情丰富的美女了。
又要过年了,真希望市场上能有卖当年年画的,有的话,我一定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