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资料来源:《健康故事:刘尚谨 我是小中医》——央视网
“气短吗?”
“有点气短。”
“这个短在心脉上就表示您的心气不足。”
“您的睡眠质量怎么样?”
“有点动静就醒了。”
“肝脉略浮,您的肝阳有点上亢。”
听到这番对话,大家会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老中医在给病人号脉。号脉的确是号脉,但负责号脉的人可不是老中医,而是一个不过10岁的男孩。
对此,可能大家会疑惑,都说中医全靠经验积累,越老的中医往往越厉害,一个10岁孩童干起老中医的活,岂不笑话?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10岁的孩童,偏偏能像老中医一样坐诊,而且还获得“华佗转世”的称号。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刘尚谨,是一个的的确确的10岁男孩。
别看他年龄比较小,但在8岁就开始学中医,已经有两年的学医经验。
据报道,刘尚谨在8岁的时候曾看过中医,他目睹中医只在手腕上搭一下,就能准确的说出他身体的问题,就对号脉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被父母送到北京清新国医入门班,拜入北京清新中医诊所所长杨志勋门下。
有过学医经历的人都知道,学中医很苦,一般人还真应付不过来。但是来到入门班后,刘尚谨却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在央视拍摄的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指着黑板带着同学一起朗读“长夏为缓脉,秋季为涩脉…”
将这些晦涩的口诀,读得朗朗上口。很明显,刘尚谨有极好的天赋,在入门的第1步,就轻松拿捏了口诀的背诵。不过,会背诵口诀还不够,得利用口诀来号脉,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事实上,刘尚谨也遇到过困难,他很难将口诀转化为号脉的过程。正如他对记者所说:即使我找到了位置,也就只能感觉它的怦怦跳,感觉不出它是浮啊,沉啊,还是中。
刘尚谨因此陷入苦恼,这个瓶颈期很关键,因为若是对事物的集中度不够,失去兴趣就不很难再有动力,这时刘尚谨的老师杨志勋老先生发挥了大作用。
因为孩子擅长想象,也喜欢玩,杨老先生就利用这一点来引导他。在镜头面前,杨老先生给孩子们端过来一盆水,水里放着几根铅笔,他让孩子们去轻轻按压铅笔,感受铅笔在水中的浮力。
然后笑着告诉大家,这个往上的力,叫泛泛在上,这个就是浮脉,就像水上面浮了一个铅笔。孩子们高兴的玩着铅笔,很快就理解了“浮脉”的概念。
紧接着,杨老先生又拿来一个吉他,让大家来摸吉他的弦,并告诉大家,这就是弦脉,当它松紧度不一样的时候,就代表着好几种脉象,杨老先生的生动实验勾起了孩子们的动力,也生动形象的为刘尚谨解答了困惑。
所以他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看法,他笑着说:弦脉就像琴弦一样,自己姥姥家也有个吉他,每次回家就去摸,最后被我给摸断了。
在提及浮脉时,他不仅理解了其中原理,而且还进一步指出:铅笔是不动的,脉搏是跳动的,我刚找到感觉它又跳一下,有一个停顿,我又找不着感觉了。
被问及滑脉时,他用滑冰作比喻,说一会儿左边一会儿右边,左跳一下,右跳一下,这就是滑脉。杨老先生的生动课堂让刘尚谨开了窍,很快就成为了班里号脉最准的学生之一。
不仅如此,杨老先生还会时不时对孩子进行鼓励,正如刘尚谨所说:每次号脉的时候都会得到夸奖,越夸奖我就越开心,就越带劲。
但是,学会了号脉,还只完成了第2步,接下来还有最关键的第3步,问诊。
根据杨志勋老先生的说法,刘尚谨最开始只学会号脉,面对病人的问题时,他总会心慌和分神,有的时候甚至会哑口无言,完全乱了方寸。
在那段时间里,刘尚谨受到了打击,差点都想放弃,不过后来他还是完成了自我突破。在受挫的那段日子,他每天按着自己的手腕一边号脉,一边听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自己的身体变化。
渐渐的,他开始能够一心二用,不再害怕别人不断问他问题,在帮人号脉的时候,不仅会沉着冷静回答别人的问题,做到不分心,还能主动询问对方症状,通过询问并结合脉象来推测对方状况。
就这样,刘尚谨号脉问诊的过程越来越成熟,对病人的症状说的越来越准。刚开始,杨老先生会坐在他旁边陪着,后来基本上不会出面帮忙,只会事后给他总结。
正如开头的那一幕,刘尚谨通过问诊和切脉,成功说出了对方的问题。当记者询问患者的评价时,一位患者说:我的身体只有我自己知道,他问的那些问题都是我经常有过的症状。
另一位患者说:我觉得还不错,98%的准。事后,杨老先生给刘尚谨打分,他说80分还是有的。
在记者采访刘尚谨的家人时,母亲才说起这样一个事情,有一次他带着孩子去参加同事聚会,刘尚谨就当场给众人号了脉,事后他得出结论:那位退休的老爷爷的气比在场的叔叔阿姨都要好,这让她颇感骄傲。
另外,在家里的时候,刘尚谨也会给父母问诊切脉,帮父母调养身体。正如他母亲所说:他就相当于是我的一个健康顾问。
在2010年央视播出关于刘尚谨的节目时,刘尚谨每周日要给20个人号脉,当时总计已经给上千人号过脉了。无疑刘尚谨的确是一个天赋型选手,又得到名师的指导,称他一句“小华佗”的确不过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