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支持!

年底了,又到了各级领导考察下级工作业绩的关键节点,老冯记得央媒人民日报曾指名道姓地怒批,说是某地20人考察团下乡考察,陪同人数竟然超过了50人,如果再加上“黄土垫道,净水泼街”的治安、卫生、就餐、服务、群众演员等,参与其中的人员多达1000人。

 闻此,老冯真的一拍桌子,大呼:批的好,批的对,批的真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闻此,老冯真的一拍桌子,大呼:批的好,批的对,批的真解气!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接待“考察团、观摩团、检查团、调研团等等”,无论那个团,只要是“上面”下来的,那下级 “ 现官”无一例外都是相当的重视。一般情况“次”重要的“团”提前半个月开始做准备,重要的“团”提前一个月做准备,特别重要的“团”提前半年就要开始行程安排、会议接待。包括:行走线路、参观点位、需要介绍的重点都要做精心安排;打扫调研必经的道路,粉刷沿线的房屋和院墙,把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有参观意义的标志性口号写上墙,对重点的群众演员说什么、指定家庭摆什么都要进行突击培训 ……

而我们的上级呢?也不会为难下级,人还没来,通知先发下来,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提前造假,做好一切准备,确保能够享受到下级美妙的跪舔式服务!

下级接待单位呢?为了讨好上级,通知下下来就像接到了圣旨,办公室主任或秘书那可是拼尽了“聪明才智”, 连领导“在哪里上厕所、厕所里点什么香、擦屁屁放什么纸、用什么瓶灌茅台、用什么线扯蛋、抬左手是起菜,摸手表是休息”都考虑的很周全,万一领导不按“套路出牌”,还要有精心策划“应急预案”。

如此这般精耕细作图啥?博得领导欢颜呗!

不用我说你自己看,无论“上面”来的还是“当地”配合的,都像是参演了一场荒诞不经的实景戏,人人按照剧本演,一句台词都不错,上下配合,各司其职,皆大欢喜。

这是多么的尽善完美!多么的天衣无缝!

这阵势,20人调研,50人陪同,1000人后勤,停工停产,关门闭店,发通行证,几波人打前站,丰田考斯特浩浩荡荡地开过,车里的领导不招手都对不起摄像机镜头。

不管认识不认识,一律亲如兄弟!

白天陪同去看看转转,晚上一起喝喝吹吹!

省里组团来市里,市里组团去县里,县里组团去镇里,本省看完去外省,本市看完去外市,本县看完去外县。

背着手,腆着肚,指指点点,抄抄写写;走马观花,游山玩水,像伺候老爷一样谦卑地伺候着,什么都讲了,什么都没讲,在材料里裁裁剪剪、整合包装,最终形成了调研精神。

我就纳闷了,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形式主义更无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连人民日报这类最为权威的媒体都忍无可忍,那说明愈演愈烈的形式主义到了何等恶劣程度。

那么这种典型的形式主义,为什么屡禁不止?为何这么多人乐于这种“干打雷不下雨”的调研?老冯认为:

一是刷存在感:基层干部努力工作,功劳全是下级的,那上级岂不成了摆设,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二是跑马圈地:你不下来调研,谁还认得你?老虎不发威,总有人会把你当成病猫;

三是官僚主义:屁股进步了,思想还是封建余孽那一套,习惯了前呼后拥的感觉,习惯了颐指气使的霸气。

天天考察,天天调研,天天出事故!真的该改一改这死套路了,我还是希望官老爷们调研不打招呼,轻车简行,微服私访,这样做难吗?怕啥?

平民老冯

有想法、有锋芒、讲真话的小人物!

原创不易 关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