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网上,经常会有一些介绍粤语本字的视频和文章,相信大家刚刚看到的时候,都会觉得犹如天书,很犀利又很有趣。

但大家看完之后,有没有思考过,这些引经据典考据出来的“粤语本字”,是否都是正确的呢?而我们又是否有必要全盘照收,并进一步推广使用呢?

▲点击收看视频

首先,并非所有粤语口头语都有对应的本字。

很多民间研究者认为,粤语传承自古代汉语,因此所有粤语口语词都应在古籍中找到其原始写法。

的确,相对于现代普通话来说,粤语确实保留了更多唐宋时代中古汉语的音韵、词汇、语法,这个观点在我们之前很多的影片中都有分享过。

但要知道的是,粤语之中也包含了不少源自古百越语或外来语音译的词语,例如“呢、痕、虾、、喼、䢂”等,这些字是不同时代的人借用同音汉字或新创汉字来书写的,在古代字书中是根本不存在所谓“本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粤语本字的考据工作,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研究粤语本字,必须借助音韵学和文字学等训诂的专业能力,从每个字的音、形、义各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古字与粤语字词之间的演变关系。这是一项很艰深的工作,要求研究者具备深厚的学术根基。

粤语本字研究的开创者,是上世纪2、30年代詹宪慈的《广州语本字》和孔仲南的《广东俗语考》,但因为当时的粤语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研究方法不够严谨科学,以至考据的结果在今天看起来,错漏就比较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而现在的民间研究者,往往不懂音韵训诂,多数都是沿用照搬这两本书的考据结果,并当成粤语“正字”来推广,以致一错再错。

历史上使用过的汉字浩如烟海,仅《中华字海》一部字典就收录了八万多个字,其中九成以上已成为现在不再使用的“死字”。所以,要在这么多生僻字中,找出一个与粤语意思和读音都有点接近的汉字一点都不难。但如果缺乏合理解释,结果只会是穿凿附会,经不起推敲。

例如“㔹(叻)、徂(咗)、尐(啲)、恁(咁)、忌(嘅)、怗(掂)、葳蕤(威水)、澩嫪(摎挍/捞搅)、好勍(好掯)、㪐㩿(甩咳)”等等字词的考据,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却经常在网络上以讹传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随着专业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考证方法的日益完善,如今能够被考据出来的粤语本字已近乎穷尽,民间研究者其实很难再有什么新的发现。

最后,我还想讨论一个问题,我们日常书写粤语时,是否应该推广使用“本字”呢?

“正字”指的是正确、规范的字,与之相反的就是“错别字”和“异体字”。而“本字”则是指最早使用、原本就表示某个特定意思的那个字。“正字”更侧重于规范性,而“本字”则更侧重于历史和文化传承。

因此,“本字”并不能够等同于“正字”,如果将“本字”和“正字”的概念混为一谈,那除本字以外的字,是否就都等于错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自甲骨文以来,历经千年演变,写法、读音、意义上都会发生了诸多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粤语表示“他/她”的“佢”字,本字应该是这个“渠”,例如白居易的诗就有“把得欲尝先怅望,与渠同别故乡来”。但如今,“渠”字只是用于指代排水的“沟渠”了,再用“渠”字来取代“佢”字,在观感上显然是不合适了。

又如,表示“还”和“更加”意思的“仲”,其本字可能是“重”,但“重”字本身是多音字,有“重要”、“重复”、“重量”等多种读音和意思,容易引起歧义混淆。

我们现在惯常使用的粤语字,很多都已经是约定俗成,易写易认。如果我们一味泥古崇古追求本字,反而可能令粤语的书写越来越脱离现实,失去随时代演化的活力

况且,如果本字的考据不够严谨,就更易为粤语的书写带来混乱。

我个人认为,对于大众而言,能够依据现在的粤语字典词典,写好粤语字,就已经不错了。至于粤语本字的研究,还是留给学院里的专业研究者去深入探讨吧!

各位自己友,

你觉得应该推广使用粤语本字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羊记精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