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综合
交通发展能级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综合交通发展能级提升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省综合交通发展能级提升行动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能级,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实施综合枢纽提能级专项行动

1.打造联动支撑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实施合肥国际枢纽建设工程,推进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合肥国际港务区,提升合肥枢纽国际服务功能。实施芜湖枢纽能级提升工程,建设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芜宣机场打造上海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副中心。实施蚌埠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程,构建“米字型”对外联系通道和空铁港联运综合枢纽。积极培育阜阳、安庆、黄山等市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2.构建开放融合的机场群。打造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完善支线机场布局。加大对基地航司等经营主体招引力度,研究成立本土客运航司,适时组建本土货运航司。有序拓展洲际客运航线,加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货运航线。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构建低空智联基础设施网。到2027年,力争形成“一枢八支多点”机场格局,运营全货机航线20条以上,机场客货保障能力分别达到5400万人次/年和42万吨/年,通用机场达到20个。

3.建设协同高效的港口群。加快建设“水运安徽”。以芜湖港为龙头、沿江港口为重点,打造江海联运枢纽。建设淮河航运枢纽,加密河江海联运航线。实施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推动省属港航企业与长三角港口企业深化合作。到2027年,力争新增万吨级泊位30个以上、千吨级泊位100个以上,港口集装箱设计通过能力达320万标箱/年。

4.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依托空港、陆港、水港,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打造一批供应链平台集聚区,支持合肥等有条件的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鼓励各地谋划开发低空特色场景,探索无人机融入县乡村三级寄递网络体系,发展无人机配送、城际运输等新兴物流方式,支持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二、实施运输通道提能级专项行动

5.完善畅达全国的综合运输通道。实施“4轴5廊6通道”建设工程,持续强化京港澳、武合宁、沿江、郑合杭“4主轴”功能,推动各条主轴高速公路双通道贯通。加快实现“5走廊”和“6通道”内多种运输方式全线贯通。

6.构建一体衔接的轨道交通网。提升高速铁路覆盖水平,完善皖北、皖西地区铁路网络,构建合肥“时钟型”高铁网络,增强主轴铁路运输能力。补齐市域(郊)铁路短板,重点推动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大黄山等区域项目规划建设。推动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发展。到2027年,高速铁路达3600公里,覆盖80%以上的县。

7.完善广覆深达的干线公路网。加快建成“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优化高速互通布局,2024年实现“县城通高速”。推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高标准连通及低等级提升,国省干线公路新发现四、五类桥梁处治率达100%。到2027年,安徽境内国家高速公路总体贯通,主通道基本实现八车道通行,高速公路达7500公里,县通双高速比例达90%;一级公路达8500公里,普通省道二级以上占比达65%以上。

8.建设通江达海的干线航道网。推进水利水运融合发展,优化“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水运发展新格局。畅通省际航道,系统谋划跨省重大水运项目,实施江淮运河航运价值提升工程。协调推进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和淮河出海通道建设。提升航道县级通达水平,推进通港达园短支航道建设。到2027年,四级以上干线航道达2400公里,县级通达率近70%。

9.畅通物流枢纽联系通道。加快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间通道建设,提升快联快通水平。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重要港口、场站、机场的路网连通性,健全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基地、城郊大仓基地等重要物流节点对外联系通道。完善末端配送系统,加强城际干线运输与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

三、实施区域交通提能级专项行动

10.深度融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围绕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西翼门户定位,加强皖沪机场合作,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化沪苏皖长江沿线港航合作,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实施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设工程,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航道上的长三角,到2027年,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干线航道省际接口分别达18个、22个、9个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基本实现等高对接,服务支撑共建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带。

11.强化中部地区大通道联通格局。落实皖豫、皖鄂、皖赣交通合作协议,加快推进跨省通道项目建设。进一步深挖长江、淮河运能潜力,依托江淮干线加快构建中原出海通道。研究论证金寨机场建设。

12.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健全长江(安徽)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贯通沿江高铁、北沿江高速,扩容改造南沿江高速,加快跨江通道建设,推动沿江城市跨江融合发展。协同打造长江安徽段航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13.加密扩容皖北地区交通网络。实施皖北地区交通网络加密扩容工程,推进徐宿高速、淮宿蚌铁路等项目建设,实施蚌埠等船闸扩能升级,建成亳州、蚌埠机场,适时建设宿州机场。加强市到县、县到乡镇干线公路建设,着力提升公路网覆盖水平。提升淮河支流航道等级,支持阜阳打造江淮干线航运枢纽。

14.完善大黄山“快进慢游”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大黄山小环线高铁项目,打造一批旅游风景道,着力推进旅游航道整治与水路旅游客运发展,有序推动低空旅游场景开发开放。健全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机制,拓展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创新开放式服务区等交旅融合场景应用,培育一批交旅融合品牌。

四、实施运输服务提能级专项行动

15.建设站城一体的综合枢纽场站。实施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程,建成合肥机场综合交通中心等一批重点枢纽项目。积极争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试点。到2027年,新建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距离控制在300米以内、至中心城区半小时可达率超过90%,新建综合货运枢纽多式联运换装1小时完成率超过90%。

16.推动货物多式联运发展。实施多式联运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推动搭建全省多式联运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陆港、水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交汇融合。支持组建多式联运企业联盟,加快“一单制”“一箱制”应用推广。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创建合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做好省内二级节点布局。推进铁路专用线进重点码头、物流园区、大型厂矿。到2027年,实现铁路专用线全面通达沿江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

17.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开展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交通强国试点。完善“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积极开辟集装箱近洋航线。研究布局高铁物流基地,支持高铁货运发展。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到2027年,力争运行“五定”班轮集装箱航线10条以上,铁路、水路货运周转量较2023年分别增长7%、15%。

18.构建城乡交通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城市交通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支撑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加快完善省际、城际毗邻公交网络。实施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交。到2027年,基本实现建制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全覆盖,农村公路发展总体水平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五、实施智慧绿色提能级专项行动

19.完善交通运输创新平台体系。依托部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加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推进产业化发展。积极创建部省级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载体。到2027年,部省级科创平台达15个。

20.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组织开展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研究。推动工业化智能制造、超大跨径桥梁工程、水下隧道等技术研究和迭代升级。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究,积极推动交通和能源融合发展,示范推广新能源车船以及无人机、无人驾驶应用。

21.加快智慧交通技术应用。实施智慧交通建设工程,推进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智慧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航道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体系。加快建设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打造行业数据“一个库”、行业应用“一张图”。创新交通数字化应用场景。

22.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调度指挥、物资储备、运输投送、维护抢修体系建设,增强交通运输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省属交通企业考评体系,推动加大对公益性设施建设养护投资。

健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督促各项任务落地。结合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优化财政支持交通建设的政策体系,有效发挥省以上财政资金的撬动和放大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加快构建“分级负责、统筹整合、突出重点、注重绩效”的资金保障机制。用好用足超长期特别国债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支持“债券+市场化融资”模式,规范推广专项债券配套融资。探索“交通项目+”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研究出台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等办法。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充分发挥省属交通企业市场化投融资主平台和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快各地交通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发展。通过资产证券化、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盘活交通存量资产。强化用地保障,做好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国土空间预留,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优先保障交通重点项目用地、用林指标需求。

来源:省政府官网

编辑:陈雪莲责编:万赟审核:周晓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