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举行了第一次大授衔仪式。大授衔仪式中授予了包括十大元帅、十大大将在内的一千多位将军,可谓是将星熠熠。这也是对将军们几十年戎马倥偬的一次评定。
这样一次重要的大授衔,自然也引发了全世界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包括港媒。
而当消息传到香港,看着刊登在报纸上的十大元帅照片,一位老人不无遗憾的说到:“当年若跟对人,我会是元帅之首!”
他就是张发奎。
他为什么这么说,是否夸张了?这还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张发奎是广东始兴县人。出身贫农家庭,少时交不起学费,但幸运的是,他正好赶上了当时全国发起的一波读书风潮,很多秀才开私塾,为了招揽学生,部分私塾只收非常低的学费,因此张发奎读了书,识了字。
从私塾毕业后,他考入了县立高等小学堂,就在他对未来满怀期待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他和小伙伴李君一起游泳的时候,小伙伴意外溺亡,他是唯一当事人,于是不少人怀疑是他害的,各种风言风语满天飞,无奈之下,张发奎只好退学。
为了生活下去,他先去染布厂当学徒工,但当牛做马的日子注定不会有前途,听说广东陆军小学招生后,他果断报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在校期间,他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员结识,因此加入了同盟会。凭着优异的成绩,他又考入了武昌第三陆军中学,成为了学校尖子生,毕业后进入粤军担任排长。
因为他很有谋略,同时在战场上敢打敢拼,在二次反袁战斗中表现突出,因此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器重,被提拔为中尉副官,跟在孙中山身边。
在惠州战役中,部队久攻不下,关键时刻,他带领十多名勇士冒死冲锋,第一个登上城墙——先登之功了解的都懂,与敌人近身肉搏,此战让他声名大噪,升为总统府警卫团第三营营长,负责保护孙中山先生。
1922年,陈炯明发动兵变,试图拉拢他,但他果断拒绝,结果惹怒了陈炯明,遭到了叛军的围攻。
张发奎死战不降,迫使陈炯明退兵,但两人就此成为死敌。孙中山逝世后,张发奎与陈炯明再次交战,陈炯明人多势众,张发奎决定固守待援,最后成功发动反击报仇雪恨。
经过几次较量,张发奎的部队成为了一支“铁军”。北伐战争打响后,张发奎与叶挺独立团和第十师,联手击败了军阀吴佩孚,又回师歼灭了军阀孙传芳,拿下南昌城。
1927年晋升第四军军长,正式成为 “铁军”领导人,贺龙和叶挺都是他的部下。
至于林彪、陈毅、张云逸、徐海东、许光达、粟裕、谭政、罗瑞卿等人那也都是他的部下,只是当时而言也都是官职微末,一如罗瑞卿不过是副班长。
对于贺龙和叶挺,张发奎曾说:“他们的战斗精神和热忱令我十分钦佩,重用他们,我从未担心”。
四一二政变后,张发奎决定脱离蒋介石,为了保护共产党员,他接纳了很多党员进入他的部队,不少人加入了4军、11军和20军。
李宗仁曾经建议他提防党员,避免以后控制不了军队。但他坚定表示他相信叶挺、贺龙和叶剑英等人。因此当时盛传一句话:“蒋介石屠杀共产党,朱培德遣送共产党,张发奎收容共产党。”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周恩来和陈毅等人一直努力拉拢他入党,但他表示:“我对于军事的兴趣远高于政治。”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张发奎是一个职业军人。
在南昌起义爆发后,张发奎的态度依然很犹豫,他没有去为难起义部队,但也不愿意加入起义部队——但一开始的领导人名单上也是名义总指挥。因此后来他回忆此事,认为当初如果加入到起义队伍中,在党内一定会拥有很高的地位,但他接二连三的都放弃了机会。
九一八事变后,他一直热衷于出兵抗日,结果却被蒋介石多次阻止,而且他明确反对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直到1937年,蒋介石才安排他到上海领兵,于是他率部队参加了淞沪会战和武汉保卫战等重要战斗,立下了不少战功。抗日战争胜利后,党组织依然邀请过他,但他没有回应。
日本投降以后,蒋介石不再伪装,同时伴随着蒋桂矛盾的复起,张发奎也被排挤。
之后又几经波折(他作为广东派系的重要人物,广东派系在国民党阵营中出力良多,但地位上却被江浙打压,所以屡有意图)张发奎改任多职,直至1949年7月眼见大势已去,选择去香港生活。
到1955年的时候,张发奎已经年近60岁,开始了晚年的养老生活,他也早看明白了很多事情。只不过看到评选十大元帅的消息,看到十大元帅的人员名单,仍不免感慨:“当年若跟对人,我会是元帅之首!”
历史就是这般充满了戏剧性。看到这里肯定也有朋友会说选择大于努力,如果张发奎怎么怎么……但是我想要说的是哪有那么容易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