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圩,指赶农村集市,是南昌一项延续至今的传统民俗活动。

2019年,赶圩(赶墟)习俗被列为南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圩市不仅是因民众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微观物资交易市场,还包含着当地民众长期传承下来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是活态的文化遗产。

农历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人气也逐渐在圩市聚拢。那些聊着家长里短的乡音、扯着嗓子的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生动地呈现着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尽显浓郁的乡情年味

文/图 伦艺菲 本报全媒体记者李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湾里漫和城幸福市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家镇的集市

 想赶圩 得早起

  不同地域圩日也不相同

1月2日,农历腊月初三,青山湖区罗家镇迎来2025年第一场赶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商户、民众令市场里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到处都升腾着浓浓的烟火气。

从江西电力小区出发,沿着罗岗路一直往里走,两侧的商铺、一个个在“三蹦子”和面包车前摊开的摊位、大棚下支起的小摊等组成了这条长几公里的圩市。

与菜市场相比,圩市里商品种类更加丰富。除了品种多样的农副产品外,还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棉鞋、棉背心、毛线帽等服装鞋帽和剪刀、晾衣夹、磨刀石等日用品,自家腌制的萝卜干、腐乳、糖蒜等小菜。

与商超相比,圩市的商品更有生活气息。小货车前,一根根山药被用红丝带捆好,售价3.5元一斤;瓜子、花生、坚果装在不锈钢盘子里,可以尝过再买;还有商家坐在路边桌前,现包现卖饺子、馄饨等。

在南昌,虚市、墟市、圩市三个词语都指农村集市。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期被称为圩日,不同地域赶圩时间也不相同。罗家镇集市最早于清朝末年开办,每逢农历三六九开市,故不少本地人称之为罗家集;进贤县白圩牛会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每逢农历八月初二,来自当地及周边乡镇的养牛者以及外地客商都会云集这里,交流养牛经验,进行活牛交易;安义县黄洲圩日通常持续3天,每逢农历五月十三开市,还有戏曲表演、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

罗家镇的集市从清晨持续到当日中午,商户们天不亮就会提前过来摆摊,临近中午12时,随着赶圩的人潮逐渐散去,商户们也会迅速收摊,并在下一个圩日又默契聚集。

 为何人们扎堆赶圩?

  有人图实惠有人图新鲜

2日上午,市民涂女士骑着电动车从湖坊镇赶来罗家集采购。“以前就知道这里有集市,今天一大早从家里赶过来买东西。这里菜品种类多,价格更便宜。”临近中午,何先生一家在罗家集附近的一家牛肉粉店坐了下来,他告诉记者,趁着小孩放假,带着一家人来这里逛逛,图个热闹。

集市上,来往行人或骑着电动车慢速行驶的人,看看路边摊位上有没有中意的商品;或吃着麻圆推着婴儿车在集市里闲逛;也有人举着“防水补漏”的广告牌,一边招揽生意,一边挑些菜买回家。路上碰到旧识好友,大家会停下脚步,聊一聊家中近况,分享自己在市场上选购的好物。

“我父亲说过,他那个年代,来赶集的人会徒步走上一天,只为来这里买棉花。以前很少有这种大集市,交通也没有这么便利,想买需要的家庭消费品,只能靠脚走到这里来买。”52岁的刘永权在罗家集做了27年生意,就住在江西电力小区。他记得小时候,过年前一个月集市上人挤人,都是来买年货的,大家都习惯拎着手工编织的菜篮子赶集,人多时得把篮子顶在头上才方便走动;还有人习惯身上带一个小秤,方便买完东西后当场复秤。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集市的生意越来越火。”2008年,刘永权和爱人彭伟珍重新在罗家集开了一家餐馆,2014年开始卖火锅食材。“我记得有一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的上午,卖了两三蛇皮袋的粉,一个蛇皮袋有几十斤。”彭伟珍回忆,那天来的食客多是从麻丘、幽兰等地过来赶集的人,店里生意忙不过来,还请了两个人来帮忙。

  民俗如何传承与发扬?

  专家:应与现代社会需要相契合

近年来,一些新型市集崭露头角,引得市民纷至沓来。位于南昌湾里管理局幸福街道的漫和城幸福市集,这里有现做现卖的芝麻糖、沙琪玛、泡泡果,以及各种卤味小吃,还提供代炒菜、免费停车服务,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光顾。

“2021年6月漫和城农贸市集开始运营,经过3年的更新升级,成为一个集智慧农贸市场、市集、电商产业基地为一体的商圈综合体。”湾里漫和城企划经理杨双群介绍,起初,漫和城幸福市集只在周一开市,随着人流量增多,改为现在的每周一、四、六上午开市,吸引了湾里周边及省内外商户前来摆摊,不少南昌市区的居民也驱车前来打卡。

延续千百年的传统集市如何发展得更好?这是当地人、专家学者关心的话题。“传统集市要持续发展,必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一定要与文旅结合起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黎传绪认为,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贸易形式不断演变,集市作为商品交易聚集地的功能逐渐被商超、零食店、网店等所替代。传统集市要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在可选择的消费场景越来越多的背景下,找到适应老百姓的需求点;另一方面要利用文旅赋能,创新模式,让传统民俗活动在推陈出新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