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和永续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文物保护志愿者热”“国潮国风”……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打卡博物馆成了“新时尚”,越来越多围绕展览及其周边的增量服务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古称商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郑州地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1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89项,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4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6项。2024年,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郑州市入选总数达到16个;《文物里的郑州》公众考古系列宣传片在全球112个国家中英文双语联播,获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优秀项目”;全市博物馆数量达到114家,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达到15家(非国有博物馆8家,2024年新增5家),非国有博物馆在级数量全国领先。截至11月底,全市博物馆共推出特色文博活动664项,接待群众557.8万人次。
“文博热”之风劲吹的当下,面对年轻群体丰富文化生活、慰藉心灵和满足情感的需要,如何讲好古老的文物故事?如何与观者实现互动和深度对话?如何继续在历史与现在、未来之间架起桥梁?这些都是摆在文博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要加强文物保护。郑州市不断完善文物法治建设,《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郑州市商代都城遗址保护条例》列入市人大2025年度立法计划。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郑州市创新实施“一表格、一通报、一函单、一报告”制度,20多家中央、省、市媒体集中报道。目前,已调查不可移动文物7558处,其中复查三普文物点7137处,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421处。
要深挖文化底蕴。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文博传承、利用工作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郑州市谋划推出“孔子印象专题展”《孔子周游列国记》沉浸式互动情景剧,“晋国雄风——山西两周精品文物展”“丝绸之路·黄河:长河灵岩”等重地建设系列展览,让观众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孔子印象专题展”“从钱——馆藏古代钱币展”“‘鼓’动中原”获得“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要创新融合业态。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年轻消费者的“文化归属感”和“国潮认同”愈发凸显,消费者对于沉浸式等数字化需求升级,要积极探索“文博+旅游”“文博+教育”“文博+微短剧”“文博+智造”等多业态创新融合。特别是,通过新质生产力拉近文博与当代生活的距离。以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契机,郑州市推出“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在城市中心开展考古体验项目。新质生产力在考古、展陈、宣传等方面的运用,为文博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郑州市强化文物科技创新赋能,启动碳十四测年加速器实验室的运行,打造郑州“玄鸟”考古实验室,与郑州大学合作启动共建“中华源”考古实验室。“数字郑博”智慧博物馆案例荣获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数智化专题展区最佳数字展示案例。郑州博物馆申报的“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管理效能推动智慧博物馆实现新跨越”项目入选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2024年,郑州文博系统先后实施文创开发、研学活动、轻食茶餐、演绎剧场等合作项目40余项。
城市考古体验课堂
要打造文旅品牌。如今,文旅行业复苏,“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综合实力的体现,品牌竞争已经取代文旅资源竞争和产品竞争。2024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开幕之际,郑州准备了“文脉——从象祭坛到青花瓷文物精品特展”和“商都翼翼 金玉华章——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特展”。谋划“大唐·青花瓷”专题展览,打造“郑州青花瓷故乡”“青花瓷的鼻祖·唐青花”超级文化IP。通过特展、讲解、文物复制品演艺等多种形式,推进文物赋能文旅发展,进一步擦亮“天地之中 黄帝故里 功夫郑州”文化品牌。此外,郑州市文物局聚力打造“文博花开党旗红”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9家局属单位党支部全部创建了党建品牌,涵盖公共服务、文化宣传、文物执法等多个方面,实现党建引领业务、业务促进党建。
博物馆奇妙夜
全社会共同参与。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首先要对公众宣传普及到位,通过民俗活动、非遗体验、节庆旅游等让大家感知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次,动员呼吁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文博保护。再次,支持社会机构以适当形式参与博物馆展览、公共服务、定制参观等。今年中秋,郑州开展“今宵月‘郑’圆 文博话中秋”线上线下、县市区联动宣传活动。依托城市文化底蕴,以“浪漫、唯美、团圆”为基调,通过“多元共建”的短视频传播模式,全方位开展宣推。国庆假期,郑州围绕“欢歌迎国庆·文博放光彩”主题,策划推出了116项包括精品展览、文化展演、社教活动、专家讲座等在内的互动活动421场,共接待观众140.6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98%。除了国有博物馆的重磅活动,非国有博物馆的“助攻”也成为观众走进博物馆的强大吸引力。
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图文来源于“文物之声”,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