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湖北省兴山县高岚朝天吼漂流景区的一角。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文慧/摄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是什么样?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如今已过去30年,这个“国之重器”不仅在长江流域持续发挥着“拦洪补枯”的功能,也在国家航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保障。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水利部组织的“新三峡 新库区”主题采访活动时了解到,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三峡工程已累计拦洪运用近70次,其中拦蓄超5万立方米每秒的编号洪水21次,拦洪总量超2200亿立方米;三峡水库枯水期累计为下游补水2732天,补水总量超3600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能够发挥显著成效,背后是百万移民坚决响应号召的贡献。2009年,国务院三峡三期工程验收委员会通过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同年,完成全部移民搬迁安置,131万名移民通过就地后靠、外迁安置等方式开启了新生活。2011年,为更好地建设和谐稳定的库区,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规划总投资1238亿元(统称“三峡后续资金”),用于发展库区经济、保护库区生态、提升人民幸福感等方面。
2023年,经第三方阶段性评估,三峡后续工作有力促进了三峡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地质安全,保障了三峡工程运行安全和持续发挥巨大综合效益。可以说,江河湖海的治理与柴米油盐的关切,正在同步推进。
电路、水路、道路,带动经济发展
远处的一盏盏灯如何被点亮?这看似微小的问题牵动着三峡电站工作者的心。
在三峡电站的中央控制室内,运行值班人员每天都要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对发电设备、输电线路和泄洪闸门进行远程实时监控,根据上游来水情况判断发电机组的开机数量与位置,水流经过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再通过升压,这些清洁的电力就可跨越上千公里抵达工厂、家庭。
目前三峡电站的输电已覆盖湖北、湖南、河南等八省二市,惠及6.7亿人口,在三峡电站34台发电机组中,仅1台工作1小时就可以满足467个家庭1年的用电需求。
三峡工程建成后,为社会贡献了大量的清洁电能,但形成的水位落差对通航来说却是一道考题,千吨的船舶要从大坝经过,必须跨越百米的高差。
三峡工程要如何保障长江的航运?位于三峡大坝左岸的升船机给出了最优解。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枢纽管理部副主任程航介绍,从上游而来的船舶,可驶入与水面齐平的电梯船箱,而后以每分钟12米的速度在通道中下行,待船箱中的水位与下游找平即可驶出,全程仅需40分钟,比普通船闸快了近3小时,显著提高了三峡枢纽的航运通过能力。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乘坐游轮体验“水上电梯”,2023年,该工程吸引的游客量达45万人次,有效拉动了当地旅游业。
三峡工程持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地处三峡库区,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柑橘种植是这里的龙头产业之一。2022年,作为沟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关口,这里建起了高铁站,在三峡后续资金的支持下,各项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到位,这让兴山县古夫镇的柑橘可以更高效、安全地运往全国各地。
“以前客户来我们这很费劲,现在好了,前几天山东来收购的客户就是坐高铁直达,就连橘子也坐上高铁了。”住在兴山县古夫镇北斗坪社区的柑橘种植户杜德胜指着高铁站的方向说。在当地,许多柑橘树种在坡上,以前都是人力运输,如今当地政府补贴建设了单、双轨运输车,这些果实在成熟后可以顺轨而下,减轻了劳动强度。今年64岁的杜德胜,每天想的不只是自家种的柑橘,“有时间的话还要和朋友约着旅游”。
同样因交通受益的,还有当年处于三峡库区淹没区的深渡河村,由于淹没面积不大,当地村民采取了就地后靠的搬迁方式继续生活。2015年之前,这里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村庄,深渡河村党支部书记万伟回忆,“当时我上学回来,走在路上,脚上全是泥巴”。
但随着古昭公路的建成,这条连起宜巴高速与兴山县城的快速通道,为深渡河村带来了转机。为避免开山毁林,保护生态,全长10.9公里的古昭公路有约4.4公里建在峡谷溪流之上,风景秀丽,因此它也被称为“水上公路”。这条公路不仅方便了居民生活,也将原本去往兴山县40分钟的车程压缩至10多分钟,还带来了数以万计的游客。
“突然有一天回来,我发现路都修到家门口了。”2018年,回村任职的万伟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来“水上公路”打卡的游客,会在深渡河村停留,旺季时每天能达到两三百人。为了让深渡河村也能赶上“旅游热”,三峡后续资金支持了32户村民的房屋外观美化,以及村内居住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安全饮水保障、电商服务中心和农产品推广中心建设,还鼓励当地村民将自家优质产品推广出去,包括柑橘、樱桃、枇杷、李子等农产品,还有根雕、石雕等手工艺品。相较2015年,现在深渡河村的人均年收入增长了3000元。
深渡河村的发展是三峡新库区建设的缩影。路通了,信息通了,农产品交易的主动权攥在农民自己的手里,万伟说,“家家户户都有小车,小车能去家家户户”。
环境、服务、就业,提高生活质量
自湖北宜昌向西沿长江而上,来到重庆市,这里累计搬迁安置的移民人数占三峡移民总量的8成以上,淹没范围涉及16个县(市、区),是三峡移民工程的重点区域。与许多后靠搬迁的案例不同,由于淹没面积较大,重庆市云阳县采取了全县从老县城易地搬迁至新县城的方式,新、旧县城之间的距离达32公里。
面对如此大体量的移民搬迁,云阳新县城在基础设施提质、居住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等方面做到了稳步承接,自2012年起,近80亿元的三峡后续资金便不断投入到云阳新县城的建设中。
最远不过20分钟的上班路,出门就是33公里的环湖绿道,8个主题公园沿湖排开,散步、游泳、垂钓,这是云阳县居民最平常的生活。当地居民刘洪每天都会去离家最近的“月光草坪”公园散步,高中时,他和父母一起搬迁到新县城,见证了三峡库区的发展。“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无论干什么都不愁吃穿。”刘洪说。
除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移民补偿费用外,每年,当地政府都会开展岗位能力培训,面对有意向创业的居民,还会提供信贷优惠。如今,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人回到云阳,因为在这儿,只要肯干,就有支持。
环境美、保障好,是云阳县获评“中国生态宜居典范县”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居民用水安全层面上,云阳县正不断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水厂建好之后,我们这再没停过水,而且现在从煮饭就能感受出来,水质的确变好了。”家住云阳县黄石镇的陈小芹经营的服装店开在山脚下,日常做饭都在店里解决,黄石镇水厂的建成不仅让她喝上了好水,“有什么需要,打一个电话就行”的服务也让她更踏实了。
截至2024年10月,包括黄石镇水厂在内,云阳县已建成54座城乡水厂,覆盖171个村社区,供水规模达11.1万吨/天,覆盖66.8万人;还有160座村级水厂,覆盖农村18.2万人。云阳县规划到2035年,实现202座水源水库、59座规模化水厂、290座村级水厂覆盖全县98%的城乡居民安全饮水。
每年汛末,是三峡水库的蓄水期。过去,水面上增多的漂浮物不是好的预兆,人们总会担心涨水累及家园,而如今漂浮的树枝预兆上游来水充沛,三峡水库可存续更多水资源以供应冬、春两季的用水需求。经云阳县的长江水面上,清漂船正在作业,来往游客、居民在绿道上漫步,水患频发的年代结束了。
同样,作为三峡移民重镇的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也在不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让当地村民过上安稳的生活。
大周镇铺垭村的危岩是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山上陡崖受雨水、风化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危岩,一旦坠落、垮塌便会累及山下159户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21年,1838万元的三峡后续资金投入到危岩治理中,经过支撑、封填、锚固、主动网与被动网的安装等手段,于2022年通过监测期,正式完工。600多名村民也参与到后期的山体巡检工作中,配合地防员实现“汛期一周两巡、非汛期一周一巡”,让生活安全可操作、有保障。
三峡库区的建设让居民安心,也吸引了许多青年来此创业。在大周镇五土村,依托重庆市水利局下达的三峡后续资金建成的滨江步道,每年可吸引游客20万人次,有200多名村民返乡创业,随步道建设起的农家乐、民宿就有40多家。
曾在上海工作多年的郦江渝与妻子雷小钰,长期从事艺术工作,虽不是本地人,但大周镇的风景和“科教亲子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让他们决定留在这里创办艺术农庄,打造各类艺术体验和研学项目。创办之初,当地政府就给予了宣传支持,随着艺术农庄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周边城市的学校、公司都来这里研学、团建,旺季时每天能接待40余人。
“盈利是一方面,但主要是自己喜欢。”雷小钰认为,在喜欢的城市做喜欢的事,比赚钱更重要些。他们的艺术农庄依山傍水,陶艺泥塑、拓染、书法分区排列,走进农庄小院,门上、墙壁上贴着许多不同类型的书法作品,郦江渝说,“这些都是小钰写的”。到了经营淡季,他们会一同坐在手工区消磨时光,就像那些在滨江步道上散步的居民,“小而美”是他们对归宿的理解。
三峡无小事,因为每一件都是人的事。“高峡出平湖”的世纪梦想已成现实,但三峡库区的建设不会停止,未来,水利部门将持续做好有关工作,保障三峡工程运行安全,推动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为更多人带去“理想的生活”。
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