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老师傅陈健最得意的时刻,是回头客来店面时还带给他一串生动的故事。
不久前有一位外国博主专程来订了一套红底花棉袄。收到客人身着“东北套装”拍的视频,陈健当时就乐了,他看到了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国外来的客人,表情那么丰富,动作起伏很大。还有客人对我说,‘你知道吗,穿着你做的旗袍,我在聚会上大出风头,宾客都说好’。”陈健乐悠悠地回想。
做了40年衣服,陈健尤其擅长做旗袍等中式服装。很难想象,藏在人民路上的小店面,每月收到的订单里有二到五成都由外国朋友下单。
经陈健裁制的每件衣服都用足心思,哪怕有些传统工艺费时费力,没做过些研究的人甚至看不出门道,但他还是坚持用做艺术品的心态去对待。他知道,衣裳一旦跟着主人走出国门,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招牌,而意味着更多。
一颗匠心,给客人最好的作品
十几厘米的窄布头,沿着衣身一路蜿蜒,把露在外面的衣料毛边通通包拢,旗袍的精致落在其中——绲边,是传统旗袍的一道制衣工序。过浆、包边全靠手工,费手费眼,需要人十分细致,一件旗袍做下来,光是绲边、敲边就要花掉3小时。
其实,不是没有更简单的做法,比如现在的烫衬工艺,可以直接靠高温把毛边烫在里面,这些方法陈健都知道,但他不想敷衍——毕竟旗袍的神和韵都在那些令人费神的工艺里。
他也知道,外国客人穿旗袍、穿中式,多是穿一个漂亮、新鲜,对于旗袍是否刮浆、用的是传统的宝剑衩还是圆弧衩没有讲究,但是出于一个老手艺人的坚守,陈健不肯偷工减料。“人家来就是爱你这个手艺,宁可少赚一点钱,也不能少工序,我态度还是很端正的。”陈健说。
对于旗袍上的盘扣,陈健尤其用心,无论是一字扣,还是工序更为复杂的凤凰扣、填芯花扣,他会根据客人选择的面料花型配上相应盘扣。“盘扣是工艺品,有东方韵味,在旗袍上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外国的客人对盘扣都很有兴趣,常常看着柜面上的盘扣问个不停。”
陈健的外国客人里有跟了十多年的老客人,有被朋友“种草”专门找来的,也有不少是导游推荐来的,还有的是想来做一件西装,转来转去被中式服装吸引当场下单。无论是哪类客人,是否还有再来光顾的可能,陈健都诚心对待。他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客人回国不久又通过微信来订做一件一模一样的衣服,因为带回去的那件被朋友看中了。他脑海里是客人展现那身衣服的场景:“别人问起来,他们会说这是在中国做的,在上海做的。对于没来过上海的人,那可能就是他们对这里的初印象。冲这个,也要尽量把事情做好。”
从早年在真丝大王国宾部为外宾做衣服,到2008年出来单干,陈健积累了不少老客人,有的可能很多年才会下一次订单,但每次联系陈健,他都会像老朋友一样关照。不少客人来中国前会专门跟他打招呼留出做衣服的档期,而陈健还会像年轻时一样做“出门工”,经常下班后到客人下榻的酒店量尺寸,赶在客人回国前把衣服做好。
“40年做一件事很难,但看看客人满意,自己又有了信心。”陈健说。
藏在针线里的交流
陈健的手机里留着很多合影,外国客人穿着他缝制的中装,冲着镜头粲然一笑。“马来西亚客人喜欢香云纱和棉麻料子,欧洲客人更喜欢正规剪裁,日本客人喜欢自己带衣料……”陈健没有算过自己给多少个国家的客人做过衣服,但时间一长,他渐渐掌握了各国客人的大概偏好。
“跟我们一样,外国客人也喜欢龙凤、牡丹等蕴意吉祥的花纹,但会选择更亮眼的颜色。不同的是,我们喜欢刺绣,他们更喜欢面料本身的花纹。”陈健说,中外客人最大的不同,是裁剪上的要求。相比亚洲人的体型,外国客人特别是欧美客人个子高,尤其喜欢合身的衣服,这也意味着更高的剪裁要求。而传统旗袍惯用的平裁已满足不了。“时装进来了,我们也要跟着学习,改进做法。”于是,他开始借鉴高定服装,学习“立裁”。立裁相比平裁要多出30%的时间,对于衣服的放量也要有更精准的把握,陈健又重复起了那句话:“要做就做精品,给客人做好的。”
陈健明白,要留住回头客,唯有不断精进技艺。“早年有外国客人来改服装,看着平平无奇,剪裁却大有门道。你必须动脑筋把它搞懂,不然出不了客人想要的效果。”这个过程中,陈健学到了比传统直缝看起来效果更为清爽、流畅的来去缝、包缝等针法,又将这些新针法融入中式服饰的制作中。陈健觉得,这是一种无声的交流,也是他理解的海派文化。
如今,来找陈健做中式衣服的客群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旗袍更像是一件“入乡随俗”的礼物,现在,来做衣服的都是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外国朋友。“他们脑子里会有大概的衣服样子,什么纹样在中国有什么寓意也都了如指掌,一看就是做过功课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