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同书和文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在生命最后的24小时里,毛主席依然看了将近三个小时的书和文件。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
这一天,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无尽的哀痛之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逝世后,接连发生了三件“想不到”的奇怪事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想不到”事件之一:中央台“错播事件”
这一天,好似地球也停止了转动,全国的听众守在收音机旁,听着中央电台庄重而沉重的播报。
民众们不敢也不愿相信,毛主席就这样离开了...... 当民众们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时,只听广播中传来:
“现在广播周恩来同志治丧......”
这是怎么回事?在如此严肃的情况下,怎能出现如此重大差错?不只广大民众,就连中央台的领导和职工也都惊愕不已。
一时间,广大听众纷纷打来电话质问、谴责,并要求严惩事故责任者,这便是震惊全国的“九九事故”。
“错播事件”并不是一件小事,尤其还是有关于毛主席的,中央台上下更是乱作一团。
就在所有人都愣愣地怔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时,总指挥杨正泉站了出来,担下了这一事故的责任。
杨正泉明白,越紧张,就越有可能出现问题,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会引发一连串的效应。
杨正泉
因此,在这种时刻,最重要的就是能有一个人站出来稳定局面,确保接下来的播音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事故发生后,中央电台连续数日都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有人对中央电台出现这样的失误表示难以置信;
有人认为这一定是地方电台转错了频道;更有甚者,将其视为一场“敌特”的阴谋行动,要求追查到底。
内疚、紧张更是压着杨正泉喘不过来气,那段时间,他天天待在台里,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
这场事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原来,按照事先的流程,中央台要播报三遍毛主席的讣告,正当一切在顺利进行之际,姚文元一通电话打了过来。
他表示,中间那6分钟的哀乐时间太长了,必须缩短,要压缩、控制在3分45秒,命台里马上修改执行。
说话间,第二遍讣告即将完成,时间紧迫,这可如何是好?这时,杨正泉提出了一个建议:先按原计划播出,过后再进行必要的修改。
不料,一个部主任没有理会杨正泉的建议,直接派人去取哀乐胶带,这一决定,也为后来的错播,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凡是过去用过的胶带,都会进行封存的,匆忙之中,工作人员看到周总理逝世的那盘录音带上标有“哀乐3分53秒”的字样。
误以为这就是一盘纯哀乐的录音带,阴差阳错下,便将其拿了过去;经过三次专人审查后(只听了哀乐部分),谁也没有意识到不对。
一步错,步步错,在这种“想当然”的一连串疏忽间,造成了这起中央台的“错播事件”。
“想不到”事件之二:“消失”的遗体
1975年冬,“汽车修理四厂”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要求在两周内,制造出一辆“640型单机客车”。
工人们虽不知究竟是何用途,但也没有多问,只是满心扑在了研制新车上,不久,“640型单机客车”问世。
后来,周总理逝世后,工人们看着那辆“客车”缓缓驶入八宝山公墓后,这才得知这辆“客车”的用途。
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后,汽修四厂的工人们淌着热泪纷纷要求“请战”制造灵车。
有人表示,哪怕自己没有做什么,只是拧了一个螺丝、刷了一道漆,也想为毛主席尽这最后一份力。
时间紧迫,厂里迅速挑选了几十名工人负责这项工作。第二天,老厂长便被特批测量毛主席的遗体。
在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老厂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他擦了流,流了擦,眼前一片模糊,怎么也看不清手中钢尺的尺寸。
他静静地站在那里,怎么也不相信主席就这样走了,明明主席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睡着”了......
当时,厂里为了安全起见(担心敌特搞破坏等),选在了一处偏僻的军工车间进行工作,四周还有中央派来的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
每一位工人都佩戴有工作证,只要上班,就必须戴上,且除了被选定的工人外,其余人员是不允许靠近的,并且叮嘱众人,一定不能跟任何人透露此事,务必要严格保密。
在制造灵车的过程中,工厂工人还专程前往北郊木材厂挑选了几块三合板。
在回程的途中,工人们担心路上的颠簸会损伤到木板,于是便站在车厢里,以身体做托架,就这样一路回到了厂里。
那会儿天气也热,车间又处于偏僻的旷野,轮番上阵建造下来后,大家都舍不得离去,都想着自己再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
在工人们的日夜“作战”下,没多久,灵车便完成了,在试车的过程中,工人发现冷风出口处,有一丝轻微共振:
“不行!得让他老人家安安静静地安睡!”
言罢,工人们果断拆除了风道,换上了海军呢。待一切完成后,灵车缓缓驶向了人民大会堂。
道路两旁的民众在看到灵车后,就好似看到了毛主席,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望着灵车泪流满脸。
在行驶的途中,一道围墙阻断了灵车的前进,人群中不知谁高喊了一声:“拆!”围观的重任纷纷响应,拆倒了这片围墙。
走着走着,灵车行驶到了一条狭窄的过道,众人担心树枝会刮坏灵车,便一拥而上,锯倒了这片树丛。
1976年9月11日晚,灵车从中南海缓缓驶入了人民大会堂,在北大厅举行吊唁活动。
吊唁当天,由于前往吊唁的人群众多,再加上现场演奏哀乐喷出的热气、大厅灯光的炽热,导致室内的温度居高不下。
这种种因素都会不利于毛主席遗体的保护,众人在商讨过后,作出了几项决定:
停止现场的哀乐演奏,转为播放的形式;同时,为了降低室内温度,减少不必要的照明等。
9月17日下午,吊唁结束,毛主席的遗体被抬送上了专用汽车,驶出了人民大会堂。
结果,灵车在转了一圈后,驶进入了中南海,而车上的人,并不是毛主席,而是华国锋。
这是怎么回事?毛主席的遗体究竟去了哪里?
原来,警卫组处于安全考虑,组织了两个车队,其中一个载有毛主席的遗体,由陈长江护送达指定地点;
而另一个车上坐着的,则是华国锋,主要负责迷惑任务,在环绕一圈后,开入中南海,再换车前往指定地点。
途中,华国锋看到道路两旁前来送行的民众络绎不绝,大家都想送毛主席最后一程。
“人民这是不想主席走啊!”说话间,华国锋眼中也早已噙满泪水。
推倒的围墙、砍伐一空的树丛、“消失”的遗体、路两旁低声啜泣的人群,这不正是人民念着毛主席、敬着毛主席、舍不得毛主席的表现吗?
“想不到”事件之三:毛主席的遗体安排
对于生死,毛主席看得很淡;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毛主席早已明确表示,不希望身后留下遗体,而是主张火葬,还带头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
毛主席逝世后,在遗体安排上面,却迟迟没有下定论:有人说,应该按照毛主席的遗愿,进行火葬;
也有人说,毛主席是伟人、是领袖、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应该将遗体保留下来,以供后人瞻仰。
随着吊唁活动的日益临近,众人却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最终决定先对遗体进行必要的防腐处理,以确保吊唁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关于遗体的最终安排,则留待日后再议。
在吊唁期间,华国锋深思熟虑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鉴于当时的局势和民众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永久保留。
对于这项遗体保护工作,我国还未曾有先例,这种遗体保存方法还是苏联首创的。
况且一些细节更是属于苏联机密,旁人是无权得知的,这无疑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负责这项工作的徐静等人表示,自己虽并不知道苏联遗体保存方法,但毕竟有着多年的经验,会努力探索研究的。
上文曾提到,毛主席遗体被护送到了一个指定地点,而这一地点,便是代号为“769”的遗体保护室。
这里原是某医院的地下手术室,这里设施完备、条件优越,为遗体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而负责这项工作的30多位专家则在这里日夜奋战,他们的吃住等生活问题都在这里解决。
为了确保遗体保护工作的安全进行,从大门到遗体保护室共设置了四道暗哨,每天24小时都有警卫值守,大多都是毛主席生前的警卫员们来承担。
那么,该如何进行遗体保护工作呢?全国各地专家纷纷汇聚北京商讨该如何进行毛主席的遗体保护。
有人说,可以采用液态保存的方法。不料,该建议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否决。液态保存,最常用用于保存尸体等,稳妥是稳妥,但群众会接受吗?
有人说,可以采用气态保存法。相比于上一个方法来说,这个方法显然能呈现出更加自然的一种状态。
不过,要如何保证遗体能不干、不变色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难点,这一建议,很快也被否决了。
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和实践,专家们最终将液态和气态保存方法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身体在液态、裸露在外的皮肤在气态”的保存方案。
与此同时,关于水晶棺的制作和纪念堂的选址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在经过一年左右的工作后,“地下工作者”们圆满完成了任务,毛主席的遗体也被护送了纪念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