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春节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我们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在近距离感知春节的点点滴滴中,共同感受着五千年文明的脉动。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甘肃省文旅系统拟以“我们的春节 人类的非遗——甘肃非遗贺新春”为主题,有序开展系列宣传,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活态呈现陇原儿女独特的年俗礼仪、民风气质、精神特质,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庭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深深祝福。现将全省各市(州)与春节有关非遗项目、习俗、活动等进行发布,以飨广大网友和读者。
民俗社火庆新春 欢欢喜喜过大年——嘉峪关地蹦子、霸王鞭喜迎新春闹社火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总是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而社火表演,无疑是春节期间一道绚烂无比的文化盛宴,它以独特的表演形式传递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社火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嘉峪关市在春节期间,省级非遗项目嘉峪关地蹦子和嘉峪关霸王鞭将精彩亮相社火展演。
嘉峪关地蹦子又叫“老社火”“跑打场”“秧歌子”,是流行在嘉峪关民间的一种古老的集体舞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说唱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唱人们对美好生活前景的向往,有唱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得丰硕成果后人们愉快的心情等等。
嘉峪关地蹦子作为本土民间舞蹈的一种表演形式。表演者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手持各种道具,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基本动作如“黄龙缠腰”“犀牛望月”“三碰头”等,不仅舞姿朴实矫健,而且跑跳花样很多,既展示了表演者矫健的身姿和灵活的技巧,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旦角以“小颤步”表现活泼欢快的情绪,丑角则双腿屈膝成“马步半蹲”,憨态可掬,突出了诙谐风趣的喜剧风格。嘉峪关地蹦子还注重队形变化与整体协调。四个天王边跳边即兴唱一些“四六句”式的贺词、祝语或吉利话,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地蹦子形式活泼,短小精悍,演出不受场地条件限制。节奏欢快活泼,音韵清脆和谐,形成一种轻松喜悦、流畅抒情的格调。然后由丑角领着旦角上场,跑完圆场步至台中,两人对舞一段,再组合后造型亮相。
霸王鞭是嘉峪关三镇居民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健身节目,农家人更是对其喜爱有加。霸王鞭充满着喜庆欢乐的气氛,多在春节闹秧歌时作为小场节目演出,过去也和秧歌一样,具有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和驱邪避灾的内涵。据史书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产生社火。《风俗通义》记载:“百日之劳,一日之乐,集社燃火群歌群舞。”民间舞蹈霸王鞭始于秦末楚汉相争。《史记·项羽本记》记载,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后项羽一路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竞舞,舞至酣时,命士卒折木为鞭再舞,共同欢庆胜利。民间百姓遇到喜事亦效仿之,于是这种欢庆胜利的即兴舞蹈形式便由军营传到民间。因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霸王鞭”由此得名。以后,霸王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后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融进新的艺术元素,将单一的社火表演逐渐转变为内容丰富、动作多变的民间艺术形式。
近年来,嘉峪关市文化馆组织市民艺术学校学员经过练习和演绎,将“地蹦子”和“霸王鞭”的舞蹈动作通过改编融合后创排出舞蹈《蹦地鞭舞》精彩亮相,并获得“大地欢歌”全省乡村文化活动年高清杯广场舞大赛全省三等奖,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情点赞。
蹦活地脉庆新春,跨越雄关争上游。嘉峪关地蹦子等非遗项目,必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
文/图: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 嘉峪关市文化馆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