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岁的李老头,家里一贫如洗。一天他突然对子女说:“我要在屋里挖坑,只要挖的深,三代人不愁吃喝”。儿女觉得不靠谱,全都反对。可他心意已决,挖2年后,结果让人始料未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巫溪,60多岁的李常权,妻子早早去世。他带着一儿两女,过着揭不开锅的穷日子,可谓穷的叮当响。
女儿们早早嫁人,李常权和儿子李贤惠一起生活,老头每天愁眉苦脸。
直到一天晚上,李常权整理家中爷爷和父亲留下来的旧物时,看到爷爷发黄的记事本里说到曾经挖坑捉鱼的事儿。
李常权开始琢磨,是不是自己也可以挖个坑?于是找儿女商量,自己要在屋里挖坑。
一听老爹在屋里挖坑,姐弟仨一致反对。一方面认为不安 全,万一把老房子挖塌,全家跟着喝西北风。另一方面,儿女觉得父亲老糊涂了。
可父亲李常权铁了心要挖!并让俩女儿借给他50000块,雇人来挖。不给钱他就不吃不喝各种闹。无奈,女儿东借西凑,给了父亲50000块。
拿到钱的李常权请两个大汉工人挖坑,几个月过去,屋里的坑已有13米深,坑里除了一些石头什么也没有。
后来,挖坑的工人不干了,全村人都在劝李老头不要耍混,屋子塌了,老了连个去处都没有。儿女根本劝不动,李常权竟说:“都不挖,我自己挖!”
看父亲没日没夜地挖坑,儿子李贤惠考虑到父亲年纪大,万一把自己埋了或出什么意外。于是,他辞去工作回家帮着一起挖。除了吃饭睡觉,都在挖坑。
没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2年后的一天,李贤惠一铲子下去,一股水柱喷出。他苦笑着对父亲说:“啥也没挖到,井倒是挖通了。”
这时,父子俩发现,喷涌的水柱里还有黑黢黢的东西,仔细一看是活蹦乱跳的鱼啊!看着如此壮观的鱼泉景象,父子俩高兴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老李头家挖出鱼泉的消息传了遍。很多远道而来的人都想看看这是什么新鲜事儿。李家的好日子来了。
儿子李贤惠沿着十几米的大坑建起护栏和台阶,方便大家观赏。另外,他还打通河口,鱼留在屋里,水排进大宁河。一天四五百号人来家里看鱼泉,收观赏门票5元/人。
刚开始,大家不知道这鱼是什么品种,不敢吃。后来,李贤惠捞一些去镇上找饭店处理,没想到鱼又肥又鲜,口感非常不错。
鱼供不应求,价钱从十几块一斤涨到一百多块一斤,还是不够卖。没多久,李家从一贫如洗,摇身变成富裕户。
正当李常权抱着鱼泉这个聚宝盆,以为一辈子不用发愁时。
清早起来,李常权发现坑里没有水,活蹦乱跳的鱼不见了踪影。瞬间,一家人心里凉了大半截。财路就这么断了?
后来,渔业部门听说李家鱼泉这事儿,先是走访当地村民,了解到李家的鱼泉不是什么稀罕事,听村里老一辈说,几十年前,挖坑冒鱼的事常发生。
经过相关部门勘测,结合地理环境的分析。这鱼是一种生活在地下暗河的云南盘鱼,靠吃藻类为生。而巫溪属于喀斯特地貌,地下不少溶洞和暗河,里头富含各种藻类,非常适合盘鱼的生长。
原来,李家是把暗河给凿通了。可为什么鱼泉又突然消失不见呢?
“鱼泉之所以断流,是汛期过了,等来年4月份汛期一到,泉水和鱼会再次出现。”
听到技术人员的一番解释,李老头把心搁肚里了。坐等来年大丰收!
本以为,李家日子好了,应该更和睦才对。可父亲李常权和儿子李贤惠,天天吵得不可开交。
只因父子俩在鱼泉的规划有分歧。父亲认为,趁着鱼泉生意好,扩大坑的规模增产增量。但儿子认为,人不能太贪,鱼就那么多,扩建也不会增量,并且有很大安 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都拗不过老头,我行我素找人扩建,搞得屋里更狭窄,甚至用铁桶挡住了鱼泉口,游客看不到壮观的景象,指责李家骗人。
儿子李贤惠见状,觉得这样搞迟早会坐吃山空,他决定养殖盘鱼,自己试了一把,结果没有经验,失败了。
但儿子跟父亲一样倔,一定要做!因缺资金,李贤惠找父亲要钱,父亲不给,还说儿子瞎搞浪费时间,不一定成功。气得儿子自己去镇上贷了30万。
没成想,李贤惠对盘鱼的培育非常上心,向专 业人员学习养殖方法。他还了解到,盘鱼非常稀有,如果一直这么捕捞,很快面临绝种。
后来,李贤惠又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这次,父亲李常权一改昔日的倔强,反而跟着儿子一起干。
他们将一部分鱼苗培育起来,另一部分放生。让鱼儿回归大自然,繁衍生息。
大千世界,大开眼界!
李家这运气也是没谁了,令人佩服的是李常权这老头的毅力,英明决策加好运,守得云开见月明。
儿子李贤惠是有大格局的人,懂得为长远打算。父子俩凭着“认准的事儿,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倔强和坚持,结果把事儿干成了。
但,这类举动不建议,不是家家都能挖的。这一家子,真是运气好。对于此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