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关系的博弈中,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科技与安全较量,最近又掀起了一轮新的波澜。这次,矛头指向了无人机和黑客问题。然而,这种“抹黑”策略似乎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美国自身的安全体系正遭受着意想不到的内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日前宣布的禁止中国无人机进口的问题。拜登政府声称此举是出于国家安全考量。然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警告会采取必要措施来维护中方的合法权益。
这种泛化的国安概念并不陌生。近年来,美国频繁使用类似手段,不断给中国“泼脏水”,试图通过施压来达到遏制中国技术发展的目的。然而,这一策略是否有效?值得深思。
继无人机事件之后,美国还宣称其财政部系统遭受了来自“由中国官方支持”的黑客攻击。攻击者被指窃取了非机密文件和访问权限,但美方没有拿出具体证据来支持这些指控。面对这一无根据的指责,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回应,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黑客行为,并强烈谴责美方毫无依据的抹黑行径。
这类黑客指控在国际政治中常常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确凿证据的指控更显得苍白无力。这不禁让人质疑,究竟是谁在玩弄“信息战”?
就在美国忙于指责他人的同时,自家内部却爆出猛料。福克斯新闻揭露,一名美国军人瓦吉恩涉嫌参与黑客活动,并贩售特朗普与哈里斯的通话记录。尽管他已被逮捕,但美国司法部门仍然无法明确他的真实角色。这并非个例,早在2017年,特朗普就曾遭遇类似的泄密事件。
这不断重演的内鬼事件,暴露了美国安全体系的巨大隐患。一方面,美国政府引以为傲的制度和行政机制在政治斗争中被削弱;另一方面,那些有能力接触机密信息的人可能因为个人利益,选择背叛自己的国家。这种内部撕裂,比外部威胁更具破坏性,因为它直接侵蚀国家的凝聚力和运作效率。
从战略层面看,美国频繁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实际上反映了其对自身实力的信心不足。正因为感受到来自中国发展,尤其是在5G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压力,美国才刻意通过制裁和制约来保住自己的技术领先地位。
然而,试图通过单边的施压和封锁来保持竞争优势,从长远来看是不切实际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发展,依赖于各国的合作与共同进步。美国应当认识到,与中国的技术竞争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赢的机会。
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美国亟需调整其策略。相较于一味地指责中国,更重要的是解决自身的安全隐患,尤其是那些潜伏在体制内的“内鬼”问题。同时,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美国应当积极寻求合作与创新,以实现真正的双赢局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