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王婶,你家丫头考上大学了?"村口的老槐树下,一群妇女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是啊,三个闺女都考上了大学,可把我家那口子乐坏了。
"王桂花脸上挂满笑意,声音里透着骄傲。
"这年头,有儿子不如有女儿啊!"旁边的李婶感叹道,目光中透着几分羡慕。
谁能想到,在这个小山村里,一个生了三个女儿的家庭,
会让整个村子都为之侧目,甚至心生向往。
01
"桂花,你家又添了个闺女啊?"村口的老槐树下,李婶端详着王桂花怀里的婴儿,语气里带着几分怜悯,"这都第三个了,你们家可真是……"
话没说完,王桂花就打断了她:"是啊,第三个闺女,我跟当家的都高兴着呢!"说着,低头亲了亲怀里的小女儿周小梅红扑扑的小脸。
这是1970年的夏天,周家迎来了第三个女儿。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年代,生了三个女儿的王桂花和周大山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说周大山家,这可怎么办哟?三个闺女,连个儿子都没有,以后有出息也是别人家的。"村里人私下议论纷纷。
但周大山和王桂花丝毫不以为意。周大山总说:"闺女怎么了?闺女一样能成才!"每当听到这话,王桂花就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三个女儿像春笋一样蹭蹭往上长,大女儿周小兰沉稳懂事,二女儿周小菊活泼聪明,小女儿周小梅更是集两个姐姐的优点于一身。
周大山夫妇虽然供养三个女儿很辛苦,但从不曾亏待她们。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周大山更是不惜血本。
"爹,我不想读书了,我去砖厂帮你。"有一次周小兰放学回来说道。那时候,周大山为了多挣钱,白天种地,晚上去砖厂搬砖。
"不行!"周大山难得严厉地拍了桌子,"你们姐妹三个,必须好好读书!读书才有出路!"
王桂花站在一旁,看着丈夫通红的双眼,心疼地抹了抹眼泪。她知道,丈夫是怕女儿们像他们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周小兰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这个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
"你们听说了吗?周大山家大闺女考上北京大学了!"
"真的假的?那个没有儿子的家庭?"
"可不是嘛,看来闺女也有能耐啊!"
这个喜讯给了周家极大的鼓舞。两年后,周小菊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村里人的议论声渐渐变了味道。
"周大山家的闺女,一个比一个出息!"
"可不是嘛,这下轮到小女儿了,不知道能考上什么好学校。"
李婶再次遇到王桂花时,语气明显和善了许多:"桂花啊,你们家两个闺女真争气。不过,供她们上大学,家里一定很辛苦吧?"
王桂花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再辛苦也值得!我家小梅也争气,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名呢!"
说起周小梅,她从小就特别懂事。看到父母为了姐姐们上学省吃俭用,她总是主动帮着干农活,放学后还到邻居家帮忙,换些零花钱贴补家用。
"爸,妈,等我长大了,一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小梅经常这样许诺。每当这时,周大山和王桂花都笑得合不拢嘴。
夫妻俩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谈起三个女儿。周大山说:"别人说咱们没有儿子,我看那都是放屁!咱们的闺女,一个比一个有出息,比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儿子强多了!"
王桂花依偎在丈夫身边,轻声说:"是啊,咱们这辈子没有白疼她们。"
02
1988年夏天,周小梅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考上了省城师范大学中文系。那天,全村人都看到周大山扛着一挑西瓜,挨家挨户地分享喜悦。
"周大山,你们家可真是前途无量啊!三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村支书由衷地感叹道。
但高兴过后,现实的压力又压在了这对老实夫妻的肩上。为了供两个姐姐上学,家里已经借遍了所有能借的人,连宅基地都抵押给了县城的亲戚。
"当家的,要不我们跟小梅说说,让她别去上学了?"一天晚上,王桂花愁眉苦脸地对丈夫说。
"不行!"周大山斩钉截铁地说,"咱们都供她读到这儿了,怎么能半途而废?大不了我再去工地上打工,一定要让她上完大学!"
周小梅却早已看出父母的难处。一天,她主动找到父母说:"爸,妈,我决定学师范。毕业后我就回来教书,这样既能赚钱,又能照顾你们。"
王桂花一听这话,眼泪就掉了下来:"傻孩子,你姐姐们都在大城市发展,你怎么能……"
"妈,我想清楚了。"周小梅握住母亲粗糙的双手,"我不是大姐,也不是二姐。我就想当个老师,教书育人。在哪里不是干?"
母亲叹气摇摇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