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各行各业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随着国家各项政策普及,人民经济状况有了好转,随之用电需求也大大增加,经济发展迅速的上海和华东地区用电尤为紧张,出现电力短缺的局面。
1972年相关领导人经过商讨,决定在嘉兴市海盐县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核电站,解决用电需求的难题,经过多方的规划筹谋,在1981年立项通过了建造核电站的项目。
但是当时中国从来没有建造过核电站,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技术人才短缺,而且建造核电站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加之1979年美国曾出现核泄漏的事情,使得国人对于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产生质疑,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会受到影响,出现很多反对的声音,这时人们开始怀疑中国究竟能不能建造出核电站?
顶着舆论和资金压力建造核电站
虽然面临着多重困难和众多质疑,但是当时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用电得到保障,在1985年顶着压力开始动工建造中国自己第一座核电站。
期间苏联出现的核电站事故再次让人对核电站的建造感到怀疑,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建设者们只能硬着头皮排除各种困难。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1991年,中国的首座民用核电站成功落地,直到今天,已经安全运行34年,之后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扩建,二期工程建造了4个机组,三期工程在建造时采用了加拿大的创新技术。
经过扩建后,秦山核电站总计有9台机组,现已经全部投入使用,这些投入总计花费850亿元,但和三峡的水电建设投入比起来,仅占三峡费用的三分之一,秦山核电站投入这么多,现在收益如何呢,回本了吗?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一期工程建成落地后,机组发电功率为30万千瓦,每年的发电总量只有17亿度,但是3期工程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能够达到666万千瓦,每年的平均发电量达到520亿千瓦时,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核电站。
截止到2024年的6月份,秦山核电站已经累计发电8300亿千瓦时,营业收入达到3600多亿元,节约煤炭2.5亿多吨,减排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相当于植树造林520个西湖景区,节能减排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效益。
自秦山核电站投入生产使用以来,累计缴纳的税额已经超过568亿元,近些年,每年平均缴纳的税额将近70亿元。
不仅自身发展的很好,就连核电站周边的110多家关联企业也有较好发展,解决将近2万人的就业问题,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如果将减排的二氧化碳换算成市场价格,减排的7.62亿吨二氧化碳价值也有300亿元。
秦山核电站能够安全建成,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为国家做出这么大的贡献,离不开千万个核电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付出,黄潜就是这样一位核电人,作为秦山核电站的领头羊,带领秦山核电站奋勇向前。
“硬核”代表黄潜
上世纪80年代,正式秦山核电站建成落地的关键时期,那时刚刚大学毕业的黄潜对未来一无所知,但是他对核电事业有着满腔的热爱,毕业分配时,他被分配到了当时各方面都需要完善的秦山核电站。
当时秦山核电站正在修建中,黄潜成为了检修部门的一位工程师,这份工作的重量可想而知,不仅光荣,责任更是重大,黄潜将使命记在心中,面对这份艰巨的任务,始终脚踏实地,谨慎认真,竭尽全力将工作做好。
在多年的认真工作中,黄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得到很大的提升,终于在1991年,核电站迎来了第一次的成功发电,打破中国大陆没有核电的局面。
黄潜亲身经历了中国核电事业发展的这一历史时刻,内心无比激动,也更加坚定为核电事业奋力拼搏的决心。
在之后黄潜全身心的投入到秦山核电站的二期和三期工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黄潜参与解决了多个难题,获得很多理论上得不到实战经验,逐渐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成为秦山核电站的骨干中坚力量。
在2006年,黄潜被调离了秦山核电站,在他离开的那一刻,内心充满不舍与眷恋,但是14年之后,他又在组织的安排下,回到秦山核电站,担任党委书记,此时的秦山核电站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核电站。
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黄潜在任职期间,积极组织员工学习领会组织精神,要做新时代的核电领跑者。
到了2023年,黄潜成为浙江省的一位人大代表,结合自己在一线的工作经历,细心记下群众的难题和诉求,并且尽自己能力去解决。
黄潜认为只有走进群众中去,做充足的调研工作,提出来的建议才具有可行性,走进当地的街道,建立企业和地方的联络站,让群众对企业发展的核心工作献言献策,比如同素位产业、以及核医学等,针对这些做充分调研。
黄潜将收集到的群众意见进行分析,就前景、资源、交通等问题又作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全面调研。
结语
秦山核电站的建成使用,不仅解决了用电短缺的问题,还打破了国外对于核电技术垄断的局面,在创造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环保效应。
目前,秦山核电站已经安全运行34年,周边的地区都被带动起来,不仅风景优美,在那里生活的居民人均寿命也超过80岁,空气质量一直排在浙江省的前列,真正做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条腿走路,让人民安心和放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