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2025年1月7日是腊八节,一大早,北京市朝阳区的东岳庙南门广场陆续迎来市民。作为腊八节最传统、最讲究的习俗,喝上一碗软糯香甜的腊八粥,能盼着讨个新年的“好彩头”。
有人早上8点就到了东岳庙南门,早上的寒风挡不住市民的热情。在排起的队伍中,亦能见到不少孩子,孩子们睡眼惺忪,大人牵着他们的手告诉他们,“再等等,待会就能吃到好吃的粥了。”
2025年1月7日是腊八节,一大早,到北京市朝阳区东岳庙南门广场排队的小朋友,喝上了软糯香甜的腊八粥。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32岁的张家彬接过第一碗粥
此次活动主题是“腊八赠福粥 喜迎中国年”。现场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头一天晚上,他们就开始忙碌。完成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相关程序后,他们就开始支上大锅,精心熬制腊八粥。
上午9点半,腊八赠粥活动正式开始。工作人员抬出满满一桶刚出锅的腊八粥,一边给大家分粥装碗,一边祝福大家身体健康。队伍有序向前,市民纷纷掏出手机,或是拿出自己携带好的相机,拍照留念。
为增添腊八节的雅趣,在正式赠粥吃粥之前,排在队伍的前6位市民还参与了一个有趣互动。他们要用桌子上的枣、核桃、葡萄干等果料摆出一个造型。据介绍,清代用红枣、核桃等点缀成吉祥图案的传统,如《帝京岁时纪胜》中写到:“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皆於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
人们欢声雀跃。一位市民摆了一个火字,寓意新年生活红红火火。一位市民摆了个笑脸造型,希望新年事事笑口常开。一位市民用果料摆出一朵小花儿,期望家人幸福美好,还有一位市民摆出了福字,祝愿蛇年福气安康。还有两人合着摆出一个吉字,但愿大家吉祥如意。
腊八赠粥活动正式开始,32岁的张家彬(右)接过第一碗粥。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随后,32岁的张家彬接过第一碗粥。他告诉记者,自己从昌平区赶来。“我是在网上看到这里今天有赠粥活动,昨晚定好了早上起床的闹钟,6点半起来的,过来时8点,排在队伍的前面。”张家彬说。
68岁的龙晓南老太太家就住在东岳庙附近,她是今天接过第二碗粥的市民,摆出笑脸造型的就是她。她说,自己今年还带了一个老朋友一起来,凑凑热闹。“这粥煮得真不错,好喝。”
北京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将冒着热气的腊八粥分给大家。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腊八舍粥揭开春节序幕”
记者注意到,在赠粥的桌子上还摆放着三种可食用糖霜糯米纸。其中,一种印有恭喜发财、八方来财等文字,另外一种印有东岳庙南门的风景照,最后一种印有蛇年生肖。
北京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把糖霜糯米纸底下一层膜撕开,放在粥上,就可食用。制作这些糖霜糯米纸也是为了点缀新年气氛。
北京民俗博物馆准备好三种糖霜糯米纸,放在粥上,就可食用。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曹彦生告诉新京报记者,北京腊八节舍粥习俗,从元明清起一直传承至今,东岳庙腊八舍粥习俗也接近有70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在腊八节这天舍粥已经坚持了27年。腊八舍粥也就揭开了春节的序幕。”
去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文化盛事。
曹彦生说,这样让今年的春节与往年有所不同。“世界这么多地方把春节当成节日来过,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自信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识。我们也想借助春节的文化活动,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让我们的人民更自信,让我们的文化更自信。”
据了解,截至活动结束,东岳庙蕴含着安康与吉祥的腊八舍粥活动发出了千余份。
北京民俗博物馆腊八节赠粥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除了腊八粥外,还有腊八面和腊八蒜
北京民俗博物馆藏品研究科何扬介绍,腊日原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节日,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因“天竺国以十二月十六日为腊”(出自《西域诸国志》),习俗逐渐交融,形成如今的腊八节。
在汉代,“腊”是古代祭祀之名,因用肉祭祀,后衍生出为捕猎、制作腊肉的意思;唐代腊日记载多与赏赐有关。如杜甫作《腊日》诗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宋辽时期的腊日更为民俗化,宋代在腊日还有制腊药、敲腊鼓打夜胡的习俗;直至明清时期,腊日与腊八逐渐合流,以至于在方志记载中逐渐合一。
何扬说,受到南北朝和元明清时期佛教发展的影响,民间百姓将十二月八日的腊八节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宫廷、民间有吃腊八时令食物,冬藏腌制食物、嬉戏玩耍等风俗。
腊八赠福粥活动奏响了北京民俗博物馆“2025年第二十四届北京民俗文化节”序曲。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除了大家熟知的腊八粥外,实际上在古代,腊八还要吃面。如明代《万历野获编·列朝一·赐百官食》记载:“如立春则吃春饼,正月元夕吃元宵圆子,四月八日吃不落夹,五月端午吃粽子,九月重阳吃糕,腊月八日吃腊面,俱光禄先期上闻。”
再比如腊八蒜,清代《京都风俗志》载:“是日以蒜瓣投入醋中,密封之,俟除夕启食,其蒜青翠可爱,醋味甚美,谓之腊八醋。”民国《北京岁时记》中有“腊八蒜,亦名腊八醋。腊日多以小坛甑醋,剥蒜浸其中封固。正月初间取食之,蒜皆绿,味稍酸颇佳。醋则味辣矣”的记载。
据介绍,腊八赠福粥奏响了北京民俗博物馆“2025年第二十四届北京民俗文化节”序曲。此后,博物馆将陆续开展小年送春联、节俗知识讲座、蛇年全新展览、非遗体验、国潮市集等系列文化活动。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张牵 校对 杨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