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神话传说里都讲“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孙悟空曾上天庭当了弼马温,后来嫌官小一气之下又回到了花果山,却发现人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可见古人很早就有了相对的时空观。
那么古人的这种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如果把一名宇航员送去月球,度过一天时间,地球上又经过了多久呢?
奇异传说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但其实在南北朝时期古人所写的传说里,就存在“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这样的说法了。
刘义庆是南朝的著名文学家,他写有一本名叫《幽明录》的志怪小说。小说里有个故事讲,在汉明帝时期,有刘晨,阮肇两男子去天台山上采集谷皮(楮树皮,可以用来织布造纸),却不想在山里迷路了。
二人兜兜转转了一个月也没走出去,就在绝望之际,两个容貌绝美的仙女出现了。两个仙女对刘,肇二人很有好感,把二人带回家做了夫君。
刘,肇二人在仙女家中停留了约半年时间,因为思乡心切,就向仙女告辞。可当二人回到家中才发现,村里已经过去了百余年,现在家中的人已经是他们的七代孙了。二人懊悔莫及,又返回去寻找仙女妻子,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二人了。
仙女洞府不过半年,人间却已百年。与之类似的还有《述异记》中故事,话说有个名叫王质的人上山打柴,下山时偶遇两个仙人在下棋。王质看得入迷,仙人下完棋,他手中柴斧的斧柄都烂掉了。等他再回到村子里才发现,同辈人都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
元明时期,小说杂剧兴起。文人们就把前人的设定用在了故事里,逐渐就形成了“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说法。那么这个脑洞古人最初是如何想到呢?
说法的由来
在古代,历朝历代都设有钦天监这一职位,可能名字各有不同,但性质都是一样的,主要负责观测天象,制定节气和历法之类的工作,相当于如今的气象局和天文台。
古人在观测天象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假如一种星象在上个月出现在天空正中位置(也就是子午线)的时间是子时,那么这种星象在本月出现在子午线的时间必定会是亥时,提前一个时辰。等到本月子时,星象已经移动了一段距离。
古人因此认为,人间经历一个月的时间,天上只度过了一个时辰。一年有12个月,一天有12个时辰,换算下来就是人间经历一年,天上只经历一天。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地球公转带来的时间误差。古人将太阳连续两次出现在子午线的时间间隔设定为一日,然后平均分成从子时到亥时12个时辰。
然而地球是存在公转的,受公转的影响,当地球自转一圈后,太阳并不会出现在子午线上。地球还要再多转1/365圈,才会再次看到太阳回到子午线上。这也是为什么地球自转的具体时间是23时56分4秒。
地球公转可以影响人们观测太阳的位置,但对人们观测其他恒星位置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这些恒星距离地球实在是太远了,比如常见的北极星就距离地球433光年。
当在地球上观测北极星时,地球自转一圈23时56分4秒的时间,北极星已经到底了昨天原来的位置,但却要再过约4分钟才能计为一天。
每天积累4分钟的误差,一个月就是120分钟,正好2个小时,一个时辰,一年就是12个时辰,这也就是“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月球地球时间差
到了月球上,宇航员就真的可以体验到古人想象中的时间差了。月球自转周期约29天,公转周期约为27天,差不多将近一个月。如果一个人在月球上体验一次太阳的东升西落,那么地球上就过去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月球上的白天和黑夜都很漫长,和地球的时间相差近30倍,在月球上度过12天,地球就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
如果是在其他星球上,这个时间差又会有所不同。比如,金星的公转周期为224.7天,在金星一年就只有224.7天。但金星自转一周却需要243天,在这里一天的时间比一年的时间都还要长。
人对时间的感知是相当主观的,如果一个人真的在月球上生活,在经历一次太阳的东升西落后,他并不会真的感觉自己度过了一天时间,他只会感觉白天和黑夜都无比漫长。
时间同样又是客观的,并不是换了一颗星球后,时间就真的会变快或者变慢。人生活在其他星球,时间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并不会不同于地球,并不会因为这颗星球上“一天“或”一年“的定义比地球快或慢,衰老因而也加快或减缓。
结尾
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同时时间也会受到引力作用的影响。但无论是在那颗星球上,一秒种依然是一秒钟,一分钟依然是一分钟,时间并不会因为星球的自转公转和地球不同而发生扭曲。
放到现实中,时间又很抽象。月球上一天对应地球约29天,但人具体的感知却不能如此换算。也许在未来,人类开启太空时代后,会发明一套全新的时间计量系统,以此适应不同星球。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