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人民城市建设与治理现代化青年论坛”日前在沪举行。论坛由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联合主办。
人民城市理念的丰富内涵
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李琪教授提出,要贯彻好中共上海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部署,更大力度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在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提升人民城市的发展能级,加快推进高水平制度性开放试点建设的步伐,扩大人民城市的全球影响力;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建设,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人民城市治理共同体;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进一步激发建设人民城市的精神力量,弘扬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文化,人民城市文化软实力;聚力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积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民城市的“美丽上海”样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打造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底色的人民城市;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聚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统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民生、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一体化发展,为加强超大规模的人民城市建设发展提 供强大的政治保证与组织保障。
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董幼鸿表示,为走出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提供上海样本,从治理理论的框架来看“新路子”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明确治理理念,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二是健全治理体系,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运作平台;三是廓清治理任务,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发力方向;四是确立治理目标,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要求;五是强化治理保障,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安全环境;六是聚焦治理思维,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法治轨道;七是应用治理技术,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胡德平认为,从领导核心来讲,党是领导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从本质属性来讲,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目标方向来讲,要建设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创新之城、安全之城;从发展道路来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从基本思路来讲,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从治理方式来讲,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四个人人”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秘书长、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仲启认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政治的逻辑,其本质意蕴在于提升城市的“人民性”。针对城市“物化”,人民“对象化”的普遍性城市问题,目标在于消除“城市”和“人”之间相互割裂、相互分离的异化状态,重新实现“城市”与“人”的和谐统一、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状态。如何克服这种弊病,实现这种和谐统一,在中国就是依靠政党的力量,因此“人民城市”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特别是开展城市工作的重要精神原则,其实践逻辑表现为城市空间生产、服务供给和治理运行等城市工作的三个主要维度都要以人民为核心。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骏研究员认为,人民城市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公共空间是人民城市最直观的体现和最充分的彰显,以公共空间来研究人民城市,并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具有可以和西方城市空间研究进行对话、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社会学话语权的重大意义。以人民城市的公共空间研究为例,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生产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西方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学的关系问题、中国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中国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以人民城市建设引领中国式城市现代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智团提出,以人民城市建设引领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具体而言,坚持人民至上的经济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城市;坚持人民至上的社会现代化,以大民生建设增进人民福祉,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宜居城市;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现代化,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城市;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态文明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城市;坚持人民至上的治理现代化,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韧性城市。
上海市崇明区统计局局长李雷鸣认为,人民城市建设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系统观念为引领,充分考虑总体与局部、前瞻性与现实性;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聚焦“五个中心”建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围绕城市“活力”,引聚人口与人才,融通资金资产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完善现代化治理制度体系,强化硬约束,塑造上海城市精神与品格,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卫田认为,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对人民城市建设有重要影响。上海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让经济与ESG协同发展。大部分上海市民对ESG的认知停留在节能环保和垃圾分类。其实,ESG的内涵远比此丰富。社会维度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互动,治理维度关注管理结构和决策过程的制度化和透明化等等。未来,上海还应该更深入、广泛地宣传ESG,拉齐上海市民对ESG的认知,从而进一步提升ESG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宏松指出,高水平对外开放有两个国际背景:一是大国竞争加剧;二是高标准经贸规则兴起、中国已申请加入CPTPP和DEPA,需要在数据跨境流动规制、竞争政策、服务业市场准入、环境保护标准等方面与之对标。对于上海城市治理而言,高水平对外开放有三重含义:第一,各领域治理需要对接国际标准;第二,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增强上海在全球市场中的吸引力;第三,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以应对加大开放力度后更多的治理需求。它涵盖营商环境治理、精细化治理和多目标平衡治理。
上海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教授杨华认为,上海应明确海洋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在海洋经济与产业、海洋意识和规则、海洋政策供给和海洋科研人才高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高度重视上海城市海洋品格塑造,基于海洋领域的既有基础,借助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在重大装备研发、海洋高端制造业创新、海洋国际合作等方面打造上海的海洋特质。如以打造“深海空间站”为龙头健全海洋产业链供应链,带动重大科研创新;引领海洋朝高端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实现海洋高质量发展;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开展海洋外交,树立我大国海洋形象等等。
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
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郑杨从金融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的视角提出:一是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互联互通;二是进一步强化金融中心城市的大机构集聚度,提升市场主体活力;三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是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以及数字金融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模式,始终走在前列;四是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数字货币桥等方面要进一步突破;五是进一步强化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安全网建设,更好统筹发展与风险防控的辩证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冯猛认为,加强城市空间特别是基层社会公共空间的安全建设,必须发挥社会力量。其一,在社区、街区开展公共空间安全的宣传和演练工作,如消防演练、禁止高空抛物的安全教育等。其二,用好社区中的邻里关系、社区志愿者巡逻机制,及时发现并制止公共空间中潜在的风险。其三,及时协调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避免居民形成积怨,防范公共空间风险生成。其四,增进居民间的信任,引导和鼓励居民树立维护公共秩序的社会责任,不断强化各类主体的空间安全意识。
基于对上海骑手群体的田野调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朱妍指出,目前针对骑手的公共服务供给得到广泛认可,但平台算法对骑手的束缚较为严重,算法导致的精神焦虑尚未缓解,职业尊严感有待提升,“算法取中”等改进措施并未得到充分实践,对骑手的社会保险措施也亟需加大宣传和落实。为此,提出四个“进一步”,即进一步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协商协调机制建设的立法工作,进一步落实骑手职业伤害险和“三者险”落地,进一步探索设立最低单价制度,进一步改善骑手服务评价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易承志认为,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城市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且日益复杂,给城市风险应对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肩负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任。毫无疑问,完成上述重任,离不开城市的安全运行这一前提。这需要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发挥技术赋能优势和重视韧性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系统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更好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王向民认为,上海建立了环城的生态公园带和“黄浦江-苏州河”岸线公共空间系统,近1000座公园实现了24小时开放,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行了“城市更新”行动,建设便利的城市出行系统。这些公共空间建设充分实现了“人民城市”的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