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应是阳光明媚、充满理想的圣地,应该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教师砥砺前行的舞台,家长放心托付的地方。可谁能想到,这个原本该充满理想和希望的领域,竟然成了“回扣市场”的一个大肥肉,甚至让央视都按捺不住,决定曝个“教育行业黑幕”。
这回央视火速打响的“教育行业腐败”战役,指向的竟然是一个小学后勤主任,就是那个平常和你我联系不多的“后勤主任”,居然也能在每一餐几毛钱的回扣中捞出大把钞票。
“几毛钱的回扣,能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也算是腐败?”答案是——当然可以!
从2010年开始,后勤主任戚世国和高尔夫餐饮公司勾搭在一起,默默搭建了一条“黑色”利益链条,从学生餐费里悄悄捞取“私房钱”。
每人每餐的餐费,原本是8块钱,戚世国和那家公司达成协议,每餐从中“捞取”1毛钱回扣。
随着餐费不断上涨,至2014年,每人每餐的费用已达到12元,而伴随这一趋势,回扣金额也“随波逐流”,攀升至每餐0.3元。
几毛钱的回扣,看似微乎其微。然学校人数众多,每餐皆扣,积少成多,长此以往,亦是一笔颇为可观的数目。
经过长达9年的运作,戚世国从学生餐费中“浑水摸鱼”,单单自己就收取了23万元的回扣!
而且,这个“职业腐败者”的良心已经被腐蚀得彻底,他的悔过书里写着:“我侵犯了孩子们的用餐利益,侵犯了家长的利益,做了这种事,真是……太丢人了。”
然而,我们必须指出,戚世国的所谓“悔过”,并非源于他认识到自身的过错,而是由于他被抓捕这一事实。
要是他还逍遥法外,他恐怕继续当“美食家”,天天在餐费里“捞钱”了。
话说回来,学校食堂向来是各种利益输送的“高危区”。不仅仅是回扣,什么校车费、校服费、辅导书,甚至连教室里的学习资料,都是不折不扣的“生财之道”。
回到餐饮行业,这些被黑心商家和“有心人”腐蚀的地方,真是让人心生寒意。
而且,说实话,这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学校食堂这块大蛋糕,有多少“幕后操作”呢?
学校和餐饮公司为了长期合作,私下达成了不当利益的约定。回扣多了,餐饮公司心情好,食材质量就能稍微好一点;回扣少了?
菜品就能让你吃到“奇妙的美味”,什么味道呢?我猜,一定是“馊味”……学校食堂已然变成了利益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有了这类“利益交换”,谁还管孩子们的健康?谁还管饭菜质量呢?无论是戚世国还是那些与餐饮公司“亲密合作”的校领导们,他们的心中只有“回扣”二字,而“孩子”二字早已被忘在了九霄云外。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个大规模的腐败链条,为什么它能长时间存在而没有被发现呢?
难道是教育系统的监管不力,还是根本就没有人去过问?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学校食堂的管理,基本上存在着系统性的漏洞。
要不然,怎么会有如此低级的回扣现象在学校里面屡禁不止?就算有纪检监察机关进行整治,但真正能够根治的恐怕不仅仅是查处几个“吃回扣”的人那么简单。
真正的问题在于,教育系统的管理制度是否真的能够完善,是否能够保证每个环节的透明度和监督力?
在这一领域,学校食堂管理中显现的“不足”明显成为了滋生腐败的肥沃土壤。
这不仅仅是几个食堂老板、几个后勤主任的问题,背后更有着无数利益交换和权力寻租的空间。
谁能从中得到好处,谁就能继续在这个“黑色交易市场”中“如鱼得水”。
要彻底根治教育行业中的“回扣”现象,除了严查那些不法分子外,最重要的是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从根本上加强学校的透明管理,打破利益链条,让教育回归本质,重新找回教育的初心。
学校食堂的管理必须要规范化,不能再允许那些不法商家和校方通过回扣做生意。
食堂供应商的选定需公开透明,其财务报销与采购过程皆应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学生的餐费应该专款专用,不能随便被某些人“随便”拿去“分享”。
无论是食材采购,还是其他校园服务,都要通过透明的渠道来选择供应商,杜绝任何形式的利益输送。
定期对校园餐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防回扣行为再次发生。
整个教育系统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杜绝“人情关系”和权力寻租的空间。
教育行业不能沦为某些人的“赚钱机器”,孩子们的健康和家长的信任,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如果我们让这些无耻的回扣行为得以肆意蔓延,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变得没有灵魂,孩子们的未来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所以,呼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摒弃任何腐化堕落的念头,守住那份最初的教育初心,让孩子们在一个干净、公正、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