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頔 北京报道

1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旨在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加快融入和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

《指引》围绕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以及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进行了细化部署。

依法防止和纠正逐利性执法司法活动

《指引》提出,有关部门要结合产权保护工作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细化统一规范的涉产权强制措施规则,进一步明确和统一行政执法标准,做好与司法裁判标准的衔接,完善关于规范涉案财物管理的制度规则。

《指引》也提出,各地区不得利用行政、刑事手段违法干预经济纠纷、侵害经营主体权益,不得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经营主体财产,不得违法开展异地执法或实行异地管辖,依法防止和纠正逐利性执法司法活动。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外部形势错综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让国内市场活跃起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白明分析认为,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要坚持“有破有立”,不仅要建设有规矩、高效率的市场体系,也要破除国内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打破垄断与区域割裂,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体系,用大循环替代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

谈及进一步明确和统一行政执法标准、做好与司法裁判标准的衔接,白明指出,建立统一大市场必须法治先行,如果各地在执法边界、执法标准等方面无法明确和统一,就可能出现同一件事在一个地方被视为合法,而到另一地方则被视为违法,资源要素无法跨区域流动,就产生了隐性壁垒。

白明建议,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需要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促进市场商品、要素在更大范围有序流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促进国内循环的同时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法治体系,提升我国市场吸引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团队首席分析师杨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要“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进一步释放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号。

《指引》特别提出各地区不得利用行政、刑事手段违法干预经济纠纷、侵害经营主体权益,不得违法开展异地执法或实行异地管辖,依法防止和纠正逐利性执法司法活动。杨畅认为,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助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能够营造出更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释放更加友善的信号,对于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政务失信记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相关评价指标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指引》提出,有关部门要健全完善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制度,统一制定兼容各领域的信用修复规则,强化各有关部门、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工作协同。

《指引》也提出,各地区要督促行政机关诚信履约,将本辖区行政机关违反与经营主体签订的政府采购、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合同、协议所约定事项的行为记入相关主体信用记录,将政务失信记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相关评价指标,强化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渠道建设。

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信用学会副秘书长兼生态信用专委会主任薛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社会信用纳入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明确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社会信用制度将成为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支撑。而信用修复作为信用监管的重要一环,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创新中韧性治理功能的重要体现。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的‘定盘星’,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战略布局。”薛方分析称,政府担负着引导、示范、监督和管理社会信用的职责,更需要率先垂范,时时讲诚信、处处守诚信。

《指引》特别提出将政务失信记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相关评价指标,强化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渠道建设等。在薛方看来,《指引》聚焦当前经济社会中信用领域的焦点难点问题,传递出鲜明信号。他指出,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建设诚信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法治政府的刚需,政府不讲诚信,法治政府就无从谈起。

谈及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薛方表示,应进一步推进信用普惠、扩容信用经济、创新数字信用、打造生态信用、重塑国家信用。

首先是大力发展信用普惠。相关的信用需求和场景包括进一步覆盖征信白户、推动养老信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做好市民信用分的设计等,同时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加大力度推动信贷普惠工作的减时增效、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拓展守信激励应用场景进而推进信用便企惠民等。

其次是扩容信用经济。应以信用经济为重点加强市场化、社会化力量。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支持有序推进信用销售模式,畅通经营主体资金链条,防范信用风险外溢和传导。

再者是创新数字信用。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都依靠底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的理念是建立数字信任,即基于实数融合深化,聚焦信用风险量化,由企业“主体信用”、交易标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产生的“数据信用”耦合形成的数字信用体系。

此外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信用。应积极推进绿色生态信用建设,将应用场景推进到生态价值实现、生态资本生成和绿色溢价降低等层面,将信用主体从政府、协会、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体扩展到绿色大厦、绿色园区等。

最后是重塑国家信用。通过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进政府信用、跨境信用、国际信用,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