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清晨的黄海之滨,湿气与冷风交织。但青岛市琅琊渔港早已人声鼎沸,金色的朝阳映照在满载而归的渔船上,显得格外耀眼。“老刘,今天又是大丰收啊。”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青岛项目部琅琊港项目测量员康军一边和台西头村渔民老刘打招呼,一边准备乘坐交通船前往斋堂岛工地现场。
今天,项目将迎来最后一榀沉箱安装,工点之间相隔1公里的水路就是康军的“通勤路”。每次现场施工,他都会提前选择一个制高点,将陆岛两岸的情况尽收眼底,以全站仪为“眼”,统筹全场施工调度,正因这一习惯,康军收获了“看岛人”的称号。
“你先去沉箱安装现场,我得提前到岛上的小山坡找好控制点。”望着越来越近的斋堂岛,康军对技术主办路浩交代。船舶在码头上停稳后,康军便拎起全站仪和三脚架,沿着村道一路前往预定位置。湿冷的空气让狭窄陡峭的泥泞小道变得异常湿滑,肉眼可见的坡度、还有身上宝贵的设备让康军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到达观测位置后,康军迅速安装设置全站仪,他的眼睛紧盯显示屏,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输入数据,确保每一个测量参数都准确无误。“各单位注意,施工船按照给定位置开始进场。”对讲机里传来康军的声音,准备就绪的沉箱安装现场开始忙碌起来。
“施工船,你们现在的位置偏差了大约5度,需向右调整航向。”此时的康军又当起了施工调度,他观察着全站仪上的数据,随时留意施工船的移动。他知道,哪怕是几米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沉箱安装不到位。
“船只定位完成,现在开始吊装沉箱。”在起重机的轰鸣声中,巨大的沉箱缓缓从船上吊起,历经3个小时,在海底基床稳稳落定。
此时海岛上的温度仍然是零下3度,受低温影响,全站仪因电量不足“下了班”。康军正想嘲笑自己的“老搭档”,却发现自己的头发上也结了一层霜。
傍晚时分,迟迟归来的康军搭上了渔民老刘的“顺风船”。“老刘,这几天海上风浪会比较大,跟村里面都说一下吧,提前准备避风。”康军提示他。“你现在不仅是‘看岛人’,还成了天气预报员了!”老刘开玩笑道。
第二天,琅琊港项目的制高点上,康军的身影如期而至,海风常伴,他又默默扛起设备奔向了远方的工地。
(大众新闻记者 白晓 通讯员 高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