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学过我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在晚清我国有一支华而不实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在日本的坚船利炮面前,北洋水师败得极其惨烈。有的人据此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并不是一个擅长水战的民族,注定只能永远守在陆地上,因此对我国的海上国防力量忧心忡忡。那么,从历史上看,事实确实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对大海的凝望

第一次对大海的凝望

在上古时期,我国劳动人民所制造的船只和其他原始社会的船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普通的独木舟。

神州大地作为一个物产丰富的大陆,绝大多数资源对于原始人而言都是触手可及的,而大多数的土地都富饶肥沃,因此人们普遍选择直接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对海洋探索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造船技术也就不是我国早年的主要科技发展方向。

尽管我国造船技术的发展总体起步晚于古埃及和古希腊,但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后来居上。事实证明,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只要有机会开发,潜力就是无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秦汉时期,彻底实现大一统的中华大地终于有了探索大海的机会。战国时期,秦国就建造过大型楼船用于攻打楚国。这些战时的军用科技在统一后很快就被推广开来。

想要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疆域的秦始皇自然也很好奇海的那边到底有什么,同时也受了“蓬莱仙岛”传说的诱惑,便派遣徐福东渡去寻找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徐福这一去就再也没回国过,他东渡的结果究竟如何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已经遭了海难,葬身鱼腹;也有人说他成功地在东边找到了陆地,那便是如今的日本,而徐福和他带的人则成了如今日本人的祖先;最离谱的说他真的找到了“蓬莱仙岛”,结果自己在那边长生不老,不管秦始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徐福的结局至今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根据他最后一次向秦始皇汇报的结果来看,他在海上至少漂了九年。能够在海浪中坚持航行九年的船技术肯定已经是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水平了。

或许战争确实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我国造船技术的下一次革命性进步,便发生在战火纷飞的汉末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适用千年的优秀设计

适用千年的优秀设计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摧毁了他的十万水师,彻底粉碎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

而在这场战役中,立下大功的便是一种中国独有的轻型战船——蒙冲。黄盖诈降曹操,对曹操的战船发动撞击的货船,就是这种蒙冲。

顾名思义,蒙冲在水战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冲撞敌船。作为一种机动性相当强的小艇,蒙冲的主要作用都是用来近距离作战的。它的上面开了弩窗矛孔,士兵可以躲在里面对离船较近的敌对单位进行攻击。绝大多数的蒙冲都用较为坚硬的生牛皮覆盖船身,用较轻的重量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这种船只的硬度,使其在猛烈的近战冲突中挺过敌人的一次次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又快又硬的小船自问世以来就非常受我国南方地区的水军青睐。除了孙权,他在南方的死对头荆州牧刘表也同样使用蒙冲作为自己的主力船只。刘表的大将黄祖还曾经仅用两艘蒙冲就封锁了宽阔的长江,搞得最后孙权还不得不派出大将凌统带着精锐敢死队拼了老命才冲上船解除封锁。足以见这种船进可攻退可守,在水面上就好像一栋小型移动堡垒,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开发不出来的功能。

那么,这种“江上战神”在海上的效果怎样呢?尽管三国时期的战火没有烧到海上去,但千年后的朝鲜名将李舜臣给出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李舜臣发现朝鲜水军主力板屋船速度普遍较慢,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枪炮非常容易成为活靶子。于是他翻遍古籍,最终发现了蒙冲。事实上,蒙冲很早之前就已经在朝鲜投入使用,一开始只是用来防御女真和日本的海盗,并没有投入到大型战争中去。而在明朝时期,火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战争中,一张牛皮自然不可能抵挡得住几发子弹,因此一般的蒙冲肯定是没法用在这时的海战中。于是李舜臣就在原本蒙冲的结构基础上,将主要材料换成了铁皮。毕竟这时对铁的开采和铸造技术较三国时期已经高了不少,但总体而言用铁造船还是一件费时费力的苦差事,做起来成本巨大,因此这种铁甲蒙冲只造了不到十艘。

尽管数量不多,但这对于李舜臣而言已经够了。他将这种船重命名为“龟船”,在投入到海战中后取到了不小的战果。在露梁海战等多场大型战役中,龟船对日本人的战船造成了不小的杀伤,几乎扭转了朝鲜在海上的颓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遗憾的是,到了清朝,我国不仅在政策上闭关锁国,心理上更是完全封锁了起来,认为靠着“天朝上国”的资源和战略纵深任何外敌都不足为惧,关宁铁骑的强悍也使得统治者几乎完全忽视了水军建设的重要性,结果一场鸦片战争用残酷的现实让国人明白了海上力量的重要性。如今我国对海军极为重视,建造的舰艇数量几乎位列世界第一,或许正是对那段惨痛历史的深刻反思。而现在我国海军的强大,与清朝比或许是“一反常态”,但要放到我国整个历史的长河中,只能说是“重回巅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