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眼看到这幅书作之时,你第一个想到会是谁的手笔呢?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此作就是黄庭坚写的,这字和黄庭体的书风极其相似。

这是在日本内阁文库中的一幅《瘗(yì)鹤铭》摹刻本,其书风已接近黄庭坚晚年代表作《松风阁》,不禁让人揣测,这极有可能是黄庭坚临摹《瘗鹤铭》所书,后经摹刻流传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黄庭坚也确实曾学习过《瘗鹤铭》这块碑,据说他的《松风阁诗》的书风就是从此碑人汲取的灵感,同时也是黄庭坚晚年书风的主要体现。

《瘗鹤铭》原刻于江苏镇江焦山西麓的崖壁之上,诞生之际,便以其独特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它被称为“碑中之王”、“大字书法之祖”,其书风雄浑大气、古朴苍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命运多舛,一场雷击致使山体崩塌,这块承载书法精魂的摩崖石刻坠入长江。 此后数百年,它的残石如沧海遗珠,在历史长河中几隐几现。

北宋熙宁年间,工人偶然从江中捞出一块断石,掀起书法界探寻热潮; 南宋淳熙间,又有四块残石陆续出水,拼凑出初样; 明洪武年间,断石再度坠江; 直至康熙年间,镇江知府陈鹏年募船民打捞,五块残石重见天日,虽仅存 93 字,却珍贵无比。

乾隆二十二年,它们被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供后人瞻仰。 历代专家考证,原文应在 160 字左右,后世不断打捞探寻,1997 年、2008 年都有新残字发现,每一次都如揭开历史神秘面纱一角,让人愈发渴望知晓全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瘗鹤铭》多藏锋起笔、收笔,笔锋隐匿于线条之内,使得线条圆润浑厚,尽显古朴凝练之气。黄庭坚深受启发,像在大名鼎鼎的《松风阁诗帖》中,起笔处藏锋含蓄,线条粗细均匀,平稳过渡,呈现出一种沉稳、凝重之感,全无轻飘浮躁之态。

同时,他汲取《瘗鹤铭》的篆法中锋,书写时中锋行笔,让笔画细劲有力且饱含弹性,长笔画更是将这种特点发挥到极致,流畅自然又劲道十足,仿佛能从中窥探到篆书的古朴笔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瘗鹤铭》结字紧密,内部空间安排巧妙,中宫收紧,重心平稳且集中,黄庭坚将这些精髓融入自身创作。

《松风阁诗帖》里,大量字体呈现中宫紧凑,笔画向四周舒展的 “辐射式” 结构,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既增加了字的张力,使其视觉上更具冲击力,又确保了整体的稳定性,即便笔画纵横交错,也丝毫不显凌乱。

而且,《瘗鹤铭》结字并非刻板端正,常带有一定欹侧变化,黄庭坚借鉴此手法,在作品中大胆运用欹侧取势,打破传统书法的四平八稳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瘗鹤铭》的作者,黄庭坚曾认为是王羲之所作,他甚至将此作当成右军真迹,苦学三年。 不过,如今多数学者倾向于南朝时期的陶弘景。 虽作者难定,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

在中国众多石刻中,唯有焦山《瘗鹤铭》与陕西《石门铭》并称 “碑中之王”,它不仅开创大字书法先河,更是融合前代书法精华的宝库,为后世学书者提供无尽滋养。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