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府右街特勤站消防员白曜祯独坐台上,昂扬铿锵的旋律从他手中的二胡荡出,似有万马奔腾。

在1月7日举办的“微力量·新京报第十八届感动社区人物”致敬礼上,台下的嘉宾们也被这乐曲震撼。过去的一年里,新京报深入北京的各个角落,并将触角伸向全国各地,描摹出珍贵的普通人影像,记录着时代里的点滴温情。在本届致敬礼上,共31个团体和个人接过表彰“微力量”的证书和奖杯,站上舞台,分享他们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7日,新京报第十八届感动社区人物致敬礼现场,二胡表演《战马奔腾》。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正如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汤一原代表主办方致辞中所提到,美好品行润物无声,不断汇聚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能量。总有平凡人,在做着不平凡的事。

“这是爱与感动相伴的18年,新京报记录着这些‘微力量’,他们一次次俯身躬行,一程程跋山涉水,一遍遍春风化雨。”汤一原说。

一条小鱼

在致敬礼现场,刘希霞的分享令在场嘉宾们动容。

她是8岁小朋友爱久的母亲。爱久在3岁时因为突发脑瘤导致失明。四岁时爱久的病情复发,进行了二次开颅手术,然而视力再也没能恢复。这让刘希霞万分自责:“我就在北京,工作不错,资源信息却很匮乏,没有第一时间找到能给他治病的、对症的医生。”

痛定思痛之后,她创建了公众号,和几位妈妈一起帮扶了全国上万名罕见病患者,以及很多视障患儿家庭,让患儿健康成长,支持并鼓励着他们融入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我们常常是被忽略的群体,也曾怀疑过,这样的坚持有意义吗?”刘希霞还是挺了下来,她始终记得一个故事——小男孩在沙滩上救助搁浅的鱼,大家都说别捡了没意义,但是小男孩却举起手中的鱼说,这对他有意义。

对于像刘希霞一样的人来说,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看似边缘的群体,也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小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7日,新京报第十八届感动社区人物致敬礼现场,嘉宾为获奖市民颁奖,刘希霞现场讲述。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孙映辉很能理解这种坚持——事实上,在燕郊的血液病病友群体里,她更常被叫起的名字是“仙姐”。

病友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河北小镇,聚集在以燕达陆道培医院为圆心,半径两三公里的生活圈内,与白血病打一场漫长、艰辛的战役,许多人在初来乍到或穷困潦倒时会被病友指引去找仙姐。自从2012年在微博上救助了一名白血病病友,仙姐找到了自己余生的事业。

2016年3月,她从北京市区搬到燕郊居住,创办草根NGO爱心苗圃健康援助中心,专注大病家庭公益服务,引导燕郊病友社群互助、重启人生。

对仙姐而言,病友不只是“受助人”,她做的事不只停留在帮他们找钱渡过难关。仙姐对他们寄予了最高的期待,这也是她一直在做的事业——引导病友成为“经历过人生巨大磨难后浴火重生的‘新人类’”。

“我就希望他们能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各方面能力,康复后不仅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生存技能、职业能力和人生境界也都提高了,这些苦就不白受。”在致敬礼上,仙姐阐述着自己的理想。

79岁的陈道崇也在北京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年轻的陈道崇在当时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陡河发电厂工作,是高级工程师,基本每个月都要出差。奔波劳碌了几十年,退休后原本打算天南地北地去玩,但很多时候,只要听到或者看到一些“闲事”,还是忍不住掺和一脚。

公交车上有人打架,他要劝;外地孩子得了白血病来北京医院治,他跑过去捐钱;遇到冰灾、地震,他都把钱交给社区代捐。小区里4栋高层、884户居民,八成以上都认识这位“陈叔”——他在这儿住了18年,曾推动小区清退群租房、安装了172个监控摄像头,震慑偷窃与高空抛物的人。

尽管已近耄耋之年,他还是保留着年轻时的热血。“一个公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伸手的事就要帮一把。”

他经历过谩骂,甚至被打过一拳——2024年8月29日,陈道崇坐电梯下楼时,遇到了一名拎着电动自行车电池的小伙子,他想劝对方之后不要带电池上楼,却没想被对方朝左胸捶了一下,让他仰面摔在了地上,血压飙升,所幸最后并无大事。

这些没能阻止他继续“管闲事”。在致敬礼现场,他告诉在场的嘉宾,自己动过5次癌症手术,最后一次是结肠癌,动手术的时候,20多个邻居在门口等着,两个邻居给他献血。有个三楼的邻居自己验血没验上,打电话把他上大学的儿子叫回来献血。

“你说人家都做到这个份上了,我怎么离得开?” 陈道崇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7日,新京报第十八届感动社区人物致敬礼现场,陈道崇(右)。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一股勇气

世界从不缺少勇气,即便是面对危险的火焰、凶猛的河水、未知的疾病,也总有人凭着善良和勇气,向着身处危险中的陌生人冲过去。

即便有人险些被爆炸吞噬。

2024年6月30日晚上,45岁的陈潮搭乘37岁的张中星的网约车。行驶途中看到有人在起火的轿车旁呼救。

夜空都被火光点亮了。得知车里还有两个人,张中星和陈潮没有犹豫,立刻上前救人,一人拽一只胳膊,把其中一名男子从车里拖到安全地带。等他们再次靠近轿车时,火势变得更大,费力寻找才救下另一名伤者。

几人刚到安全地带,还没来得及休息,轿车突然“砰”得一声爆炸了,淹没在火海中。

“如果我们慢一点,就都被烧成灰了。”回忆的时候,陈潮才感到害怕,但在致敬礼上,张中星和陈潮还是痛快且坚定:“哪有见死不救的道理?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我们还是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这样做。”

即便有人要承受失败的后果。

2024年11月23日,赖薇莉带着孩子在清华大学西体育场上踢球,意外遇到了一名男子晕倒,这个加入北京市军红救援队才7个月的志愿者,第一时间冲了上去。

回想起男子晕倒后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失去意识、没有呼吸的情形,赖薇莉还是会紧张到心跳加速。这是她第一次救人。虽然此前已经参加过多次急救培训,但使用的都是假人模型,眼下要救的却是真实的生命。心跳加速、全身发抖,但赖薇莉一直没有停下手中救人的动作。

身旁的人也在为这场救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AED被人从篮球场取来,有人在通过120电话及时向医护人员转述男子情况,按压、数秒、按压……众人齐心救助中,男子终于恢复了呼吸。

不少人认为她的救人动作不够规范,这让冷静下来的赖薇莉也开始复盘自己的救援。“别人指出了缺点,我就应该去改正,我们都是普通人,相信以后会做得更好。”赖莉薇觉得,自己对生命变得更加敬畏。

即便有人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其中一个人叫栾留伟,牺牲时只有41岁。

2024年8月10日是他小女儿的三岁生日,那天,他带着两个女儿在河北固安庆生时,听到附近的永定河中有人呼救,他跳下水,和旁人合力救起三个小孩,又转头去救远处的另一人。

这不是他第一次下水救人。他的老家在山东宁阳县良村,村子不远处就是水库。小时候,每到夏天,他都和小伙伴泡在水里,十多岁那年,他救过一个呛水的人。然而这次,因为体力不支,栾留伟最终没能上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7日,新京报第十八届感动社区人物致敬礼现场,救人者赵金(赵金儿子代领)、栾留伟(栾留伟妹夫代领)。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摄

在这场救援中,另一位逝者少有人知道。在鲜有的报道里,他被称为“另一名群众”,在河边休息的时候救了人。

这位64岁的老人名叫赵金,住在河北固安县的西北村。他年轻时参过军,退役后务过农,当过村里的书记,也打过零工,忙碌了一辈子。这几年,赵金在县城里一家越野基地干活,工作是确保骑越野摩托游客的安全,琐碎且辛苦。

出事那天是一周里最繁忙的周末。照计划,赵金应该骑着那辆绿色花纹的越野摩托在车队末尾,确保游客们跟上队伍,返回基地。再忙一阵,儿子就要结婚了,他最大的心愿就要了结。

但他和栾留伟一样,听到了河里传来的呼救声,随后冲了过去,跳入水中,再也没能上岸。

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在致敬礼现场,赵金的儿子再次回忆起父亲救人的经历。他低下头,哽咽地说不出话,沉默片刻才说道:“我相信父亲即使没有牺牲,他下一次一定还是会救人。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做了不平凡的事儿。”

栾留伟的妹夫杜跃则是从忙碌的火锅店匆忙赶到致敬礼现场。这家店面是栾留伟生前最上心的事之一,去世后,不少人特意从外地赶到火锅店支持,还有人吃完饭把钱压到盘子下,服务员收拾卫生的时候发现钱想还回去,但是客人已经离开。

“前段时间,我们把一些钱捐给红十字会,把爱心传递下去。”杜跃说,家人也会守护好栾留伟的火锅店,把店长久地经营下去,用心做好口味、卫生和服务,让大家满意。

一重责任

有时行动靠的只是一种本能。

2024年8月31日晚,驾车行驶在河南郑州环城高速公路上时,28岁的王广洋意外发现了一辆侧翻的汽车——车身坑坑洼洼,车顶凹陷,天窗、挡风玻璃都有不同程度的破裂,车身周围全是白色碎片。

“搭救处于危险中的群众,是我们消防员的本能。”身为北京市顺义区消防救援支队李遂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王广洋始终这样认为。尽管自己正在休假,但这样的本能让他没有丝毫犹豫,跟车上的妻子打了个招呼,就下车去查看。而此时的白色车辆随时可能爆燃,使王广洋身陷危险。

他来回往返三次,把浑身是血的驾驶员、困在车里的三个孩子带到安全处又折返回去,扶着行动不便的老人一点点向外挪。即便面对感谢,他也只是答道: “救人是我们消防员的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7日,新京报第十八届感动社区人物致敬礼现场,王广洋(右)。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义务”是什么?在林洁的世界里,“义务”是藏区学生们在自己的呵护下像格桑花一样,美好、幸福,茁壮成长。

她是一名援藏教师,2022年春,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工作的林洁以行政岗位参与到“组团式”援藏教育工作中,成为了拉萨市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其间在当地开展系列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在这里孩子们真诚灿烂的笑容感染着林洁。曾经她的姐姐也是一名支援边疆的教师,每次分享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故事,姐姐的眼里总是闪着光。林洁忘不了姐姐的眼神,现在她终于明白了这份意义。

在刘军的理解里,“义务”是老人们忘记年龄和烦恼,拿起画笔尽情描摹世界。

刘军曾在天津美术学院就读,2013年,时年27岁的刘军到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办了一个国画班,主要教少年儿童画画,勉强挣点糊口钱。一位65岁的农村“空巢老人”找上门来,说自己看着心动,也想摸摸画笔。刘军不忍收学费,义务教授零基础的她画花鸟,延续至今。

2019年初,北石槽镇下西市村幸福晚年驿站“老年书画班”成立,刘军成为驿站的志愿老师,每周教下西市村的老人画两个小时国画,班里的学生从10余人逐渐扩至60余人。此后,刘军相继在其他村落的老年驿站义务教老年人学国画,年纪最长的学生今年已近90岁。截至目前,刘军的老年徒弟已有100余人。

这些老人大多毫无绘画基础,但在刘军看来,艺术不分老幼,学画画永远不迟。他想让更多的农村老人在画画中修身养性,亲近艺术和真善美,让晚年生活更有趣味。

在刘超颖的眼中,“义务”之外,还可以更进一步。

她是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工作13年来,帮扶过100多位未成年人。她和他们的联结从案内到案外,有的持续了很多年,成为了这些未成年人的“知心人”和“领路者”。在刘超颖眼中,一个未成年人一旦进入司法视野,他的处境就不是当下看到的案件这么简单,一定是有更深层原因的,而要想摆脱这种处境,就得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综合发力来帮助他。所以作为检察官,刘超颖要走出案子,听见未成年人的求救,来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

“人类社会不会放弃失足的少年,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刘超颖办理过的案件中,虽然帮教过程困难重重,但孩子们的改变也给了刘超颖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致敬礼现场,还有两位特殊的来宾——糖豆和仔仔,它们是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警犬技术支队(以下简称“警犬支队”)的警犬,在训导员的引领下,向嘉宾们展示了随行、嗅出危险品等特殊的技能。

警犬支队成立70年来,见证了城市发展进程和社会公共安全服务的变迁。警犬支队日常最重要的工作是刑事现场勘查和防爆安检。

从警24年的刘凤义介绍,如今警犬支队的任务更多是安检和寻找走失走散的群众。“我们工作重心的调整和警犬作训科目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治安的走势——首都治安越来越好。”然而,有些东西一直未变。

带犬从警24年,刘凤义的任务越来越重,荣誉越攒越多,但他始终坚持着清晨放犬的习惯,他也要求徒弟杨旭这样做:“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7日,新京报第十八届感动社区人物致敬礼现场,警犬技能展示。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致敬礼现场,还有许多获奖个人和团体出席。他们在社会各个角落,共同守护美好的生活。

他们当中有万米高空救人的医学生高颖筠,有打开服刑人员内心钥匙的狱警唐晶晶,有坚守在大山里的民警李东升,还有结绳救下溺水者的三位大一新生焦柏铭、焦煜轩和王奕然。

就像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滕盛萍在致辞中表示的,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跨越了地域,始终传递着爱与勇气,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入围者们用行动诠释着首都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新京报记者 左琳 实习生 武亮亮 彭衎

编辑 杨海 校对 杨利